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了区域非平衡发展战略,各项政策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极大的解放了我国生产力,使得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稳步上升,但同时,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另外,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盲目追求GDP而不注重资源生态的保护,使我国资源面临枯竭,生态遭到破坏,人与自然矛盾不断深化。为解决区域差异扩大及生态资源破坏严重问题,我国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旨在缩小区域差异,促进经济、社会、生态之间的和谐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提出也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是国民经济平稳、健康、高效运行的前提,对于实现共同富裕,保持中西部政治和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和保障边疆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进行评价研究。研究中将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做为基本单位,研究这31个省市自治区内部及它们之间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根据研究的内容和目的,在一定的原则下构建了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根据区内、区际研究问题的不同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分析方法。在对区内协调进行分析时,借用系统论观点,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进行综合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出2009各地区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得分,并运用公式得出各地区的协调发展指数,根据协调发展指数将31个地区分为比较协调、基本协调、不协调、很不协调四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地区的特点进行空间差异的评价。在对区际协调进行分析时,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出2000-2009年各地区经济、社会的综合得分和生态系统2005-2009年的综合得分,并根据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得分采用突出局部差异的方法加权得到2005-2009年份各地区的整体得分(ESE),然后算出各年份经济、社会、生态和整体(ESE)的标准差,通过标准差的变化趋势来评价中国区际协调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建议。通过区内协调和区际协调的研究可对我国省一级的区域协调发展现状及变化趋势有清楚的认识和整体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