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学者丹尼斯·米都斯曾经在《增长的极限》中预测过:如果经济增长按现有的方式持续下去,那么天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将面临着枯竭的危险;如果污染得不到控制,那么除非对人类的经济发展速度进行约束,否则环境将难以承受重负。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此,近些年来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破坏现象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所以,环境效率这一概念在1992年里约地球峰会上一经提出就受到了众多经济学家的关注。环境效率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对衡量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树立了一个有效的标准。而国际贸易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其对于环境效率的影响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经济学家的关注。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之后国际贸易增长迅速,贸易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但是伴随着经济发展,贸易提高而来的确实越来越严重的污染排放和环境污染。同时,我国还面临着人均自然资源短缺的问题。水资源、耕地资源、油气资源和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少,而且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的资源供需缺口不断增大,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引起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2000年以来全国每年由烟煤燃烧向大气排放的烟尘量达1300—230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达1900—2200万吨,废气排放量达10亿多立方米,这对我国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因此,本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法、理论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从国际贸易对中国环境效率的影响机理入手,将国际贸易影响环境效率的机制分解为技术效应、收入效应、政策法规效应和结构效应进行理论分析。并运用DEA方法,计算出1994年至2008年中国环境效率的变化趋势。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发现从1994年至2008年中国环境效率存在一个逐渐变好,但上升速度放缓的趋势。然后结合上文的理论分析,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国际贸易和中国环境效率变化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对中国环境的影响。最后通过对实证结果的综合分析,提出了包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战略、实现我国生产方式和出口结构的转型、完善环境保护法规和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合作等一系列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