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子宫内膜癌目前是全球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逐年升高。在西方的一些发达地区,其发病率已位于妇科恶性肿瘤的首位。大多数子宫内膜癌患者可被早期发现,但仍有15%的患者初次诊断时已为中晚期病情,并且中晚期患者的疗效均较差。但就目前关于子宫内膜癌研究来看,其具体发病机制(尤其是具体到基因层面的机制)仍不是十分的明确,因此,通过我们的努力寻找到一个新的治疗靶点来治疗子宫内膜癌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微小RNA(mi RNA的命名)是一类在肿瘤发生过程中的新起重要作用的内源性非编码的小分子RNA(18-25个核苷酸),在动、植物中参与基因转录后的表达调控,导致m RNA降解或抑制蛋白质的翻译,能诱导发生转录后的基因沉默,出演着一个抑癌基因的角色。因此,我们的研究通过分析mi R-137对人子宫内膜癌细胞株的影响,探讨它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通过体外实验培养子宫内膜样腺癌细胞株HEC1A及AN3CA(EEC,grade 3),EN1078-D(grade 3),and ARK-2(Serous papillary carcinoma,grade 4b)等细胞株,利用焦磷酸测序发检测mi R137甲基化水平;利用转染技术将mi R137、PCMV-MIR导入癌细胞中,使mi R137过度表达。利用RT-q PCR技术检测确保其稳定表达,并通过MTS法验证mi R137的表达MTT法观察未经处理的子宫内膜癌细胞株、mi R137过表达及对照组在3h、48h、96h时间后,检测其对细胞增殖、克隆有抑制作用;通过Western蛋白印迹实验检测上述子宫内膜癌细胞在不同干预下下,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及EZH2、H3K23me3、B-Caternin、EGFR、c-Myc等蛋白的表达,以明确在不同的代谢环境下(非生理状态)细胞代谢的信号转导通路;根据细胞培养结果,将不同干预条件的稳定性表达的细胞系种植于裸鼠体内,观察各组小鼠肿瘤生长速度、大小等,进一步验证了当mi R137过度表达对肿瘤的抑制作用。结果:在子宫内膜样腺癌(EEC,I型)和非子宫内膜样腺癌(non-EEC,II型)中,mir137相对于正常细胞来说是存在高度甲基化的,并且甲基化程度与恶性程度成正比;在未经处理的子宫内膜癌细胞株(HEC1A,Ishikawa)、mi R137过表达及对照组中,mi R137的表达对癌细胞株的增殖及克隆有明显抑制作用;Western蛋白印迹实验检测上述子宫内膜癌细胞在mi R137高表达情况下,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及EZH2、H3K23me3、B-Caternin、EGFR、c-Myc等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证实了mi R137抑制Wnt/B-Caternin这一信号通路成立,具有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体外小鼠实验mi R137过度表达使小鼠的肿瘤大小及重量都比对照组小的多(P<0.05),与细胞实验结果一致,证明mi R137对人子宫内膜癌细胞株的增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抑癌基因mi R137的正常表达,能够作用于它的下游靶基因,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而mi R137的甲基化导致它表达的缺失是肿瘤生长的原因之一。能够选择正确的药物抑制DNA甲基化作用,使mi R137轴或者轴上的其他基因能正常表达,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这样说来通过靶向针对mi R137来治疗子宫内膜癌的前景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