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近10年来,青岛市的社会经济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目前变革的年代,由于社会经济变革带来的家庭、社会环境、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加大和工作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精神压力也在不断地加大,会有更多的人感到紧张、疲劳和郁闷,再加上下岗和再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离异、家庭纠纷、经济拮据、孩子的教育与就业等因素,抑郁症的患病人数正在逐年上升,特别是近几年,中青年的患病率巳呈逐渐升高趋势。研究目的:了解青岛地区抑郁症的流行病学情况。了解患病率及分布,提出预防控制抑郁症、促进心理健康的建议,并针对抑郁症患病的发展趋势,提出推动全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应对策。为本市乃至国家制定制定预防、控制和消灭抑郁症及促进心理健康的对策和措施、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青岛地区的抑郁症(本调查中所阐述的抑郁症,是美国诊断标准中的重性抑郁障碍)患病率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于2005年7月1日~9月18日对青岛市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用扩展的一般健康问卷12项(GHQ-12)筛查工具,使用国际认可的基于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国际通用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相应定式问卷的《DSM-IV-TR轴I障碍定式临床检查》(SCID—I/P)作为诊断工具。抽取了四个行政区(区或县级市)的8个街道办事处(镇)共16个居委会(自然村),共调查4800户居民,采集≥18岁人口样本共4800人,其中拒查或无法完成调查问卷者24人,有效样本4776人。首先用单因素应用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代入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对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使用EpiDate3.1双输入资料,SPSS 11.5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主要研究结果:2005年青岛市≥18岁人群中抑郁症的现患率(时点患病率)为3.713%;城市中抑郁症的现患率为4.010%,农村中抑郁症的现患率为3.671%,不同地区抑郁症的现患率无显著差异(P>0.05);男性中抑郁症的现患率为2.693%,女性中抑郁症的现患率为4.589%,不同性别抑郁症的现患率存在显著差异(P<0.01);18-34岁中抑郁症的现患率为1.438%,35-49岁中抑郁症的现患率为4.617%,50-64岁中抑郁症的现患率为4.352%,65岁以上中抑郁症的现患率为4.149%,不同年龄抑郁症的现患率无显著差异(P>0.05);文盲中抑郁症的现患率为9.646%,小学文化人群中抑郁症的现患率为4.008%,初中文化人群中抑郁症的现患率为2.288%,高中/中专文化人群中抑郁症的现患率为2.029%,专科以上文化人群中抑郁症的现患率为4.008%,不同文化程度抑郁症的现患率存在显著差异(P<0.01);未婚人群中抑郁症的现患率为6.040%,现婚/同居人群中抑郁症的现患率为2.296%,丧偶人群中抑郁症的现患率为4.554%,离婚/分居人群中抑郁症的现患率为39.616%,不同婚姻状况抑郁症的现患率存在显著差异(P<0.01);农民中抑郁症的现患率为2.917%,工人中抑郁症的现患率为1.607%,技术人员/行政干部中抑郁症的现患率为2.468%,个体户/临时工中抑郁症的现患率为1.985%,学生/家庭妇女中抑郁症的现患率为22.167%,无业/失业人群中抑郁症的现患率为9.289%,退休/其它职业人群中抑郁症的现患率为3.292%,不同职业抑郁症的现患率存在显著差异(P<0.01);有遗传史的家庭中抑郁症的现患率为18.621%,无遗传史的家庭中抑郁症的现患率为1.191%,有无遗传史抑郁症的现患率存在显著差异(P<0.01);低等收入人群中抑郁症的现患率为10.742%,中低等收入人群中抑郁症的现患率为3.676%,中等收入人群中抑郁症的现患率为1.503%,中上等收入人群中抑郁症的现患率为3.296%,上等收入人群中抑郁症的现患率为2.757%,不同家庭收入水平抑郁症的现患率存在显著差异(P<0.01)。单因素结果显示性别、年龄(50—64岁)、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遗传史、家庭人均月收入水平有统计学意义;把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遗传史、家庭人均月收入水平一起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后,除职业、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外,其他4个变量仍显示与抑郁症的发生存在统计学联系,这些因素值得我们予以更多的关注与研究。结论与建议:本次调查发现抑郁症时点患病率3.713%,与历史资料相比较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另外本研究发现,性别、年龄(50—64岁)、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遗传史、家庭人均月收入水平可能是引起抑郁症发病的影响因素,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控制这些危险因素的暴露可能有效预防和降低抑郁症患病的发生,更有利于人民群众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