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乙型肝炎是一种全球性分布的病毒传染病,其感染面广,传染性强,易慢性化。目前临床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干扰素和核苷类药物为国际公认的疗效较好的抗乙肝病毒的药物,但单一抗病毒药如干扰素需注射治疗,不良反应较大,不适用于肝硬化失代偿期和白细胞及血小板明显减少的肝病患者;而核苷类药物疗程难以确定,长期应用可产生耐药突变,且副作用大,费用高,停药易反跳。本课题以清热利湿、疏肝健脾为原则组成清肝方,并从病毒学、生物化学等多项指标的检测入手,探讨清肝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治疗慢乙肝筛选有效方药。方法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4年9月——2006年12月的门诊病人,选择90例慢乙肝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即清肝方组31例,干扰素组29例和联合组30例,并分别于治疗前和用药治疗3个月后、6个月后检测各组的ALT、AST、病原学指标、病毒DNA定量(HBV-DNA),观察治疗前后各实验室指标的变化以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结果1.清肝方组总有效率(54.84%)、干扰素组总有效率(75.86%)与联合组总有效率(86.67%)相比,清肝方组与后两组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1);干扰素组与联合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联合组总有效率最大。2.治疗后三组中医证候均有下降,治疗后,三组各证候均较前有所改善(P<0.01)。倦怠、胁痛、纳呆、恶心呕吐,治疗后三组积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清肝方组、联合组绝大多数患者在脘闷、大便稀溏、口苦、腹胀、嗳气、烦躁易怒等证候方面,与干扰素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表明三组治疗均可使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且在脘闷、便溏、口苦等方面,清肝方组及联合组优于干扰素组。3.治疗后三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清肝方组与干扰素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组与其它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清肝方与干扰素在降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有相似疗效,二者合用,则能使降酶疗效提高。4.ALT、AST在治疗前、治疗3、6个月的动态观察,两组均随疗程延长而逐渐下降,且远期疗效优于近期疗效。5.治疗6个月时,两组HBV-DNA定量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0.01),说明清肝方及干扰素均能抑制病毒复制;在HBV-DNA下降方面,干扰素优于清肝方(P<0.05),联合清肝方后病毒量下降与单独肌注干扰素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结合转阴率来看,干扰素联合清肝方治疗慢乙肝后,转阴率较单独使用干扰素有所提高,(DNA转阴率:清肝方组:3.23%、干扰素组:41.37%、联合组:46.67%;HBeAg转阴率:清肝方组:6.45%、干扰素组:34.48%、联合组:40.00%),说明干扰素联合清肝方后可加强病毒复制的抑制,并提高HBV-DNA及HBeAg的转阴率。结论清肝方和干扰素均有护肝、降酶、改善中医证候、抑制HBV复制等作用。在改善中医证候上清肝方优于干扰素;而护肝降酶方面,两者作用效果相似:在HBV-DNA、HBeAg转阴方面,干扰素优于清肝方。对于以上三方面作用,清肝方联合干扰素作用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