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属对铜绿微囊藻累积与转化氨氮的影响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qi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加剧,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已对水生态系统、人类健康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Cr6+、Cd2+、Pb2+、Hg2+是常见的危害较大的几种重金属,对铜绿微囊藻等水生植物会产生较大的毒害作用。现有研究大多关注藻类等水生植物对氮磷营养物质的吸收转化以及重金属对藻类毒性效应的影响,有关重金属污染水体中铜绿微囊藻累积与转化氮素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论文选取常见的蓝藻水华优势种铜绿微囊藻PCC7806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浓度下四种重金属(Cr6+、Cd2+、Pb2+、Hg2+)对铜绿微囊藻PCC7806的生理指标(生物量、光合活性、ROS、胞内Ca2+、细胞凋亡)以及氮的相关指标(培养液中氨氮、硝态氮、总氮的含量;藻细胞内氮的含量)的影响,揭示了几种重金属污染水体条件下铜绿微囊藻PCC7806累积与转化氨氮的情况,为深入认识污染水体中藻类参与的氮循环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实验所设浓度中,Cr6+、Cd2+、Pb2+、Hg2+都对铜绿微囊藻PCC7806的生物量显著抑制,且抑制作用随培养时间及重金属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强。相同浓度下Hg2+对铜绿微囊藻PCC7806生长的抑制作用比Cd2+更为显著。四种金属暴露72小时都对铜绿微囊藻PCC7806的Fv/Fm值产生显著抑制,且这种抑制作用随金属浓度的升高而增强,暴露48小时只有高浓度的Cr6+和Cd2+对Fv/Fm值产生抑制作用。  (2)不同浓度的Cr6+、Cd2+、Pb2+、Hg2+对铜绿微囊藻PCC7806培养液中氨氮、总氮的含量存在显著影响,随着培养时间以及Cr6+、Cd2+、Pb2+、Hg2+浓度的增加,藻对氨氮的吸收受到显著抑制,Cr6+和Hg2+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氨氮、总氮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培养液中硝态氮的含量始终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并且随着Cr6+、Cd2+、Pb2+、Hg2+浓度的变化,培养液中硝态氮含量的变化并无明显的规律,表明培养液中的氨氮基本不会转化成为硝态氮。Pb2+对铜绿微囊藻PCC7806细胞内氮的含量存在显著抑制,Cr6+、Cd2+、Pb2+、Hg2+对铜绿微囊藻PCC7806细胞内氮含量的影响不显著。  (3)不同浓度的Cr6+、Cd2+、Pb2+、Hg2+对铜绿微囊藻PCC7806ROS的含量显著诱导,随着金属浓度的增加诱导效应增强,Cr6+诱导产生ROS在72小时差异性减小;铜绿微囊藻PCC7806胞内Ca2+含量、细胞凋亡与ROS的变化趋势相似,Cr6+、Cd2+、Pb2+、Hg2+胁迫引起铜绿微囊藻PCC7806细胞的凋亡与铜绿微囊藻PCC7806产生的ROS有关。铜绿微囊藻PCC7806受到Cr6+、Cd2+、Pb2+、Hg2+的胁迫后细胞产生了一定的损伤,氮吸收相关酶的活性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从而氨氮等营养物质的吸收与转化受到了干扰。四种重金属对铜绿微囊藻PCC7806的毒性效应以及对藻吸收氨氮的影响趋势一致,说明其作用机制可能类似,胞内活性氧影响了氨氮吸收累积的相关蛋白和基因,胞内Ca2+含量对细胞吸收或释放物质也有重要影响。其具体影响机制还需要进一步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技术证实。
其他文献
立方氮化硼(cBN)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如仅次于金刚石的硬度、高温下强的抗氧化能力、不易与铁族金属反应、可n型掺杂也可p型掺杂成为半导体等,立方氮化硼(cBN)薄膜在切削
自从第一个室温分子基磁体出现以来,分子磁体的制备和研究已经在实验上和理论上引起了极大的兴趣,这是由于与传统的无机金属磁性材料相比,有机分子磁体材料具有比重轻,结构多样化,易于复合、加工和成型等优点,非常适合作各种多功能材料。有机分子磁体按照引入的磁性中心不同可分为纯有机磁体化合物、无机磁体化合物、有机金属与自由基组合的磁体化合物、金属与自由基组合的化合物等几类。对于金属离子同有机分子配位的分子磁体
重金属配合物是电镀行业常见污染物,由于其难降解性和高毒性,一直是水处理的重点与难点。传统重金属处理方法在重金属配合物复合污染控制方面存在污泥产量大、二次污染重、运行
聚丙烯(polypropylene,PP)是一种性能优异、用途广泛的聚烯烃材料,质量轻、耐化学腐蚀性、易回收等特点,是世界上应用最广、产量增长最快的树脂之一,在包装、电器、化工行业中都
本文研究了三种制备α-Al2O3纳米粉的工艺:a)以工业Al(OH)3为原料的直接煅烧分解法,b)以工业铝溶胶为原料的溶胶—凝胶法,c)以高铝矾土为原料的水热法;讨论了晶种、相变添加剂、合
纳米TiO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功能材料,因其具有高光催化活性、良好的耐候性、耐腐蚀性,强紫外线屏蔽能力以及能产生奇特颜色效应等独特的性能,在废水处理、防晒护肤、涂料和汽车工
纳米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诞生并正在迅速崛起的用原子和分子创制新物质的技术。它不仅包含以观测、分析和研究为主线的基础学科,还包括如纳米颗粒的合成、加工以及具有纳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