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变迁,有不少国内外学者提出社会不平等——即持续扩大的收入差距——对社会稳定的潜在威胁。2016年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465,而0.40以上的基尼指数便已在联合国所定义的"警告范围"(warning area)之内,相较来看,1981年的基尼系数只有0.288。因此从客观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逐渐拉大的收入差距是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伴随着基尼系数的上升,有很多人提出中国存在"社会火山"的问题,也就是说由于收入差距的增大,人们的社会公正感(或不公正感)将会变得更加强烈,从而威胁社会稳定。怀默廷教授的研究注意到,除了基尼系数之类客观的收入差距标志之外,人们的社会公正感——即其如何感受、思考和认知公平与正义——也相当重要。目前有研究者已经注意到旅游发展与公平感的关联,但是由于针对中国旅游区民众的社会公正感的研究还处于一个相对初级的阶段,所以还有很多值得深入挖掘的空间。伴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兴起与整个社会经济的产业转型,针对旅游区的公正感研究也会变得日益重要。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出发,通过结合定量和定性两种研究方法,探索了云南省大理市旅游区青年人的社会公正感。大理的旅游业已经彻底改变了该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使得这里存在着一种比较特殊的社会空间:大理既不是城市,也不完全是乡村,是以往的研究尚未关注过的区域。因此笔者认为,这项研究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一个以前未曾受到特别重视的青年社会群体,而他们对于社会公正的看法则可以使我们对"社会公正"这一概念产生更深刻的认识。以往学者已经重点研究过中国青年人的社会公正感,但学界尚未特别关注过旅游区青年人的社会公正感,因此笔者在2016年夏天在大理市停留了七周时间进行问卷调查、非正式访谈,并参与观察。本研究发现;第一,大多数受访者对于自己的生活水平具有较为乐观的评价,但对于全国社会公正度的总体趋势比较悲观。第二,虽然本文的样本普遍认为全国的收入差距过大,但对生活社区与工作单位内的收入差距的评价结果并不一致,显示受访者对于宏观层面的收入差距与身边收入差距的感受有明显的区别。第三,从财富归因问题的结果可以看出,受访者主要强调个人绩效是产生财富差距的因素,但与此同时也承认外部因素在社会流动机制中起到的作用,由此可见,该群体的收入差距容忍度(income inequality tolerance)较高,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承认了产生财富差距因素的复杂性。第四,大理市旅游区的青年人支持政府采取适当的再分配措施,但较少支持政府限制最富裕阶层的收入。第五,通过非正式访谈与参与观察,笔者发现受访者在谈论公正感时的参照群体会根据具体对比内容而变化,因此对于受访者只有一个主要的参照群体的理论假设未必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