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比急性期使用电针与急性期单纯针刺、急性期后使用电针的临床疗效,找出电针介入治疗周围性面瘫时的最佳时机。并对面神经损伤新西兰兔模型从大体形态学改变、神经元存活状况及轴突超微结构的观察等角度对比急性期使用电针与急性期单纯针刺、急性期后使用电针的治疗效果,以阐明其部分作用机制。方法:临床研究中以72例急性期就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电针1组和电针2组,分别在急性期予电针与普通针刺,急性期后全部应用电针。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是否有差别。机制研究中选取雌雄各半的50只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假手术组、电针1组、电针2组共5组。复制兔面神经损伤模型,电针1组与电针2组选取相同穴位,电针1组即刻开始行电针治疗,电针2组即刻行针刺治疗,7天(一周)后电针2组开始行电针治疗;其他组不接受治疗,给予饲养观察。全部动物观察周期均为28天(4周)。对比两种治疗方法对面肌运动情况、运动神经元存活率、单位面积轴突计数、面神经纤维髓鞘厚度等因素的影响。结果:本课题临床研究表明,经过4个疗程的治疗后,两组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急性期试用电针评分优于急性期后使用电针,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机制研究部分造模后即刻使用电针组实验兔(电针1组)与造模后普通针刺、一周后使用电针实验兔(电针2组)在面肌运动评分、轴突计数、轴突横截面积、面神经纤维髓鞘厚度以及面神经核神经元存活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电针1组各项结果较电针2组更接近于正常、假手术组。结论:周围性面瘫治疗中,急性期开始使用电针比非急性期开始使用电针疗效更好,即电针介入治疗时机越早越好。急性期开始电针更能提高运动神经元存活率、促进轴索再生、神经纤维髓鞘恢复,从而促进面神经损伤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