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肺癌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日益严重,居各类恶性肿瘤死亡率的首位.近20年来原发性肺癌的发病率每年以高达111.85﹪的速度不断增长,而且肺癌的病程发展较快,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为14﹪.目前肺癌传统的三大常规治疗即手术、放疗和化疗治疗效果不尽理想,5年生存率约40﹪,肺叶或全肺切除加系统性纵膈淋巴结切除术被认为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金标准,但仍有30-50﹪的患者在手术后两年内死于肺癌的微转移和残余病灶的复发,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临床应用,发现约40﹪肺癌病人外周血中存在微量癌细胞.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病率占所有肺癌的80﹪左右,因此提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率尤为重要.肿瘤免疫主要是细胞免疫,T细胞在肿瘤免疫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肺癌患者体内的DC功能缺陷或数目减少,肿瘤抗原不能被有效的递呈给T细胞,因此考虑体外培养DC并用肿瘤抗原刺激制备DC疫苗,用于治疗术后残余病灶或微转移的患者,渴望成为临床治疗肺癌的方法.由于肺癌为实体瘤,肺癌细胞抗原性较弱,应用DC治疗的疗效还未肯定.有关报道也较少,所以有必要通过实验观察DC-LAK在抗肺癌免疫中的作用.该实验应用肺癌细胞制备肿瘤抗原,用于负载由PBMNC获得的自体DC,DC与LAK共孵育得DC-LAK细胞.用MTT检测法观察DC-LAK细胞对肺癌细胞的体外细胞毒作用;以及通过裸鼠移植瘤模型模拟患者体内情况.观察DC-LAK细胞体内抗肿瘤作用,以明确DC-LAK细胞抗肺癌作用.结论:4.1.分别以DCGF和rhIL-2培养贴壁和非贴壁的PBMNC,能成功的获取高表达CD14的DC和高表达CD3的LAK细胞.以肿瘤细胞裂解物负载DC诱导LAK细胞后,CD3+CD8+细胞所占比例增加.4.2.体外实验显示分别由肺腺、鳞癌细胞株制备抗原负载DC,诱导的LAK细胞,对肺腺、鳞癌细胞均具较强的细胞毒作用,而对于肾胎上皮细胞的细胞毒作用较弱.说明DC-LAK抗瘤作用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同时提示肺、腺鳞癌细胞间有共同抗原成分的可能性.4.3.通过体外细胞毒实验及动物体内抗瘤实验,均证实了DC-LAK抗肺癌作用明显高于LAK细胞的作用,提示DC-LAK治疗是更为有效的抗肺癌生物治疗方法,为DC疫苗用于临床治疗肺癌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