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与常规液体治疗在胎盘植入剖宫产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诊断为胎盘植入择期全麻下行剖宫产术孕产妇8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n=40):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组(G组)和常规补液组(C组)。所有患者均监护心电、无创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建立外周静脉液路。局部麻醉后分别行右侧颈内静脉置管连接传感器,左侧桡动脉穿刺置管,连接Flo Trac/Vigileo传感器监测。诱导采用丙泊酚2mg/kg、罗库溴铵0.5mg/kg和瑞芬太尼1μg/kg,给氧去氮后行经口插入气管导管,连接麻醉机进行机械通气。设定潮气量为6~8ml/kg,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TCO2)在35~45mm Hg之间。以5%~6%地氟烷吸入和0.1~0.2μg/kg/min速率输注瑞芬太尼维持麻醉,并采用BIS监测术中麻醉深度,维持BIS值在40-65之间。气管插管成功后,立即静脉泵注去氧肾上腺素0.2μg/kg/min,随后G组按照产妇的理想体重(身高cm—110)kg在3分钟快速予以醋酸林格液3 ml/kg进行液体冲击,如果SVV≥13%,则继续予以3 ml/kg醋酸林格液3 min内输注行液体冲击,重复直至SVV<13%,之后按照2ml/kg/h的速度予以醋酸林格液静滴;C组持续按照2ml/kg/h的速度予以醋酸林格液静滴,根据产妇生命体征调整补液速度,不予以液体冲击治疗。密切关注产妇血流动力学变化,如果产妇麻醉后血压高于基础血压值,则适当降低去氧肾上腺素的泵注速度或停用,如果产妇麻醉后出现低血压,在0.2μg/kg/min的速度泵注去氧肾上腺素的同时,予单次静脉推注80μg去氧肾上腺素,可根据产妇血压情况反复加注。分别记录产妇麻醉前10分钟(T0时间点)、麻醉诱导后(T1时间点)、手术开始(T2时间点)、胎儿娩出(T3时间点)、胎儿娩出后30分钟(T4时间点)、手术结束(T5时间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每搏变异度(SVV)、每搏变异指数(SVI)、心指数(CI)、外周血管阻力(SVR)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并抽取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记录血乳酸(La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在手术完成时(T5时间点)记录产妇总液体用量、总的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同时记录胎儿娩出后1 min、5 min的Apgar评分,抽取脐带血进行血气分析。记录产妇术前和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肌酐(Cr),术后随访至患者出院,观察患者术后再输血量、麻醉相关不良反应、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结果1.与C组比较,G组产妇术中液体输注量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液学形态方面,两组产妇组内比较,在T3至T5时的Hb和Hct均较T0时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5时,G组产妇的Hb及Hct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液乳酸含量、凝血功能及肾功能方面变化情况,两组产妇组内比较,术后24h的LAC、PT、APTT、TT均较术前明显升高,而FBG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G组患者术后的LAC、PT、APTT、TT明显低于C组,而FIB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Cr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间术中低血压发生率分别是25%和30%、术中去氧肾上腺素总用量、术后再输血率、住院费用以及住院天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5.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两组产妇组内比较,在T4到T5时的SVI、SVV均较T0时明显升高,而MAP、CI、CVP、SVR较T0时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4时G组的MAP、CI明显高于C组,而SVV、SVI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术中产妇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变化情况,两组产妇组内比较,在T3和T5时的BE均较T0时明显下降,而Glu、K+均较T0时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各时间点血气分析结果中的p H、BE、Na+、K+、i Ca2+和Gl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新生儿方面情况,两组间新生儿出生后1min和出生后5min的Apgar评分、插管率、新生儿科转入率对比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胎儿脐带血的PH、LAC、BE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可安全应用于合并有胎盘植入的剖宫产术。在预防性静脉泵注去氧肾上腺素的前提下,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相较于常规液体治疗,对合并有胎盘植入的产妇行剖宫产术后的凝血功能影响更小,对于新生儿的短期结局也无明显影响。但并不能降低围术期孕产妇低血压的发生率和缩短产妇住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