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以福建省明溪县胡坊镇林区的人工厚朴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树干解析分析厚朴树干生长规律,并通过厚朴植株各营养元素和酚类物质的动态变化分析对厚朴不同模式混交林的营林效果进行研究,旨为人工厚朴林的规范化种植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研究结果表明:(1)在比较厚朴纯林和混交林的直径、树高和材积的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后,可知混交林直径连年生长量达到最大值的时间比纯林早1年,树高连年生长量早3年,材积连年生长量早3年,混交林比纯林能够很好地促进厚朴的生长,使得厚朴的生长更加迅速;在比较厚杉、厚竹和厚油混交林的直径、树高和材积的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后,可知厚杉、厚竹和厚油混交林直径、树高和材积的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达到最大值的时间是一致的,但数值存在差异:厚杉>厚竹>厚油,与厚竹和厚油两种混交模式比较,厚杉混交林能够更有利于厚朴的林木生长,增加厚朴药材的产量;厚朴纯林的直径连年生长量最大值出现在4年,直径连年生长量曲线与平均生长量曲线相交于6--7年,所以第1次抚育间伐的时间应定在7年左右为宜;材积连年生长量达到最高峰的年龄为12年,最大值为0.00667m3。厚杉、厚竹和厚油这3个混交林的直径连年生长量最大值均出现在3年左右,胸径连年生长量曲线与平均生长量曲线均相交于3--4年,5年后连年生长量始终小于平均生长量,所以应在5年时进行第1次抚育间伐;材积连年生长量达到最高峰的年龄为9年,分别为:厚竹(0.00942m3)>厚杉(0.00892m3)>厚油(0.00696m3)。(2)不同试验因子(包括不同混交模式、不同坡向、不同坡位、不同月份)对厚朴植株不同部位的N、P、K、Ca、Mg含量的影响存在差异,总体表现为:不同混交模式植株的营养元素含量为HS>HZ>HC>10A,厚朴混交林的营养元素含量大于厚朴纯林的营养元素含量,且混交林中厚朴杉木混交林(HS)的营养元素含量最大;不同坡向植株的营养元素含量为10A>10B,厚朴纯林向阳坡的植株营养元素含量大于厚朴纯林向阴坡的植株营养元素含量;不同坡位植株的营养元素含量为下坡>中坡>上坡,植株的营养元素含量随着坡位的上升而下降;,不同月份植株的枝、根、皮营养元素含量为8>10>12>5>3,而叶的营养元素含量为10>8>5>3,主要是10月厚朴老叶凋落,老叶中的营养元素转移至新叶中。(3)不同试验因子(包括不同混交模式、不同坡向、不同坡位、不同月份)对厚朴植株总酚含量的影响存在差异。从厚朴不同植株部位上看,总酚含量表现为:根>皮>枝>叶,即厚朴的酚类物质自下而上逐渐降低,根中总酚含量分别比枝、叶、皮的总酚含量高2.64%、6.21%、1.36%;从厚朴不同模式混交林上看,总酚含量表现为:厚朴杉木混交林(HS)>厚朴绿竹混交林(HZ)>厚朴油茶混交林(HC)>厚朴纯林;从不同林龄上看,2010年厚朴纯林植株的总酚含量比2003年厚朴混交林植株的总酚含量小0.91%-5.37%;从不同坡位上看,总酚含量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即植株总酚含量随着坡位上升而下降;从不同坡向上看,总酚含量表现为:10A>10B,即阳坡厚朴植株的总酚含量大于阴坡厚朴植株的总酚含量;从不同月份上看,总酚含量表现为:12>8>10>3>5月,即12月厚朴植株总酚含量最大。(4)不同试验因子(包括厚朴植株不同混交模式、不同坡向、不同坡位、不同植株器官)与植株各营养元素的相关性存在差异,其中植株P与K的相关性最高。植株N与P、K、Ca、Mg的相关性在0.01水平(双侧)极显著,相关性为0.824、0.770、0.743、0.748;植株P与K、Ca、Mg的相关性在0.01水平(双侧)极显著,相关性为0.895、0.508、0.682;植株K与Ca、Mg的相关性在0.01水平(双侧)极显著,相关性为0.450、0.572;植株Ca与Mg的相关性在0.01水平(双侧)极显著,相关性为0.643;混交模式、坡向与Mg的相关性在0.01水平(双侧)呈极显著负相关(都为-0.331),与其他营养元素的相关性为不显著负相关;植株器官与P、K、Mg的相关性在0.01水平(双侧)极显著,相关性为0.382、0.430、0.497,而与N、Ca的相关性为不显著正相关;坡位与植株各营养元素的相关性均为不显著正相关。(5)不同试验因子(包括厚朴植株不同混交模式、不同坡向、不同坡位、不同植株器官)与厚朴植株总酚含量的相关性存在差异,其中与植株器官的相关性最高。厚朴植株总酚含量与植株器官的相关性在0.01水平(双侧)极显著,相关性为0.471;厚朴植株总酚含量与混交模式和坡向的相关性为不显著负相关,相关性都为-0.039;厚朴植株总酚含量与坡位向的相关性为不显著正相关,相关性为0.063。(6)厚朴植株各营养元素与总酚含量的的相关性存在差异,其中与植株K的相关性最高。厚朴植株总酚含量与植株P、K、Ca的相关性在0.01水平(双侧)极显著,相关性为0.268、0.375、-0.262;厚朴总酚含量与植株N的相关性为不显著负相关,相关性为-0.123;厚朴植株总酚含量与植株Mg的相关性为不显著正相关,相关性为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