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综艺节目与青年亚文化的融合是网络综艺节目的一把“利剑”,青年亚文化是网络综艺节目对抗传统电视节目的文化“武器”,也是与其他网络综艺节目抗衡的秘密武器。青年亚文化不仅能够为网络综艺节目的制作提供新思路,迎合青年群体的观看习惯和情感需求吸引流量,还能适当缓解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冲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但是,青年亚文化若呈现不当,那便是“达摩克利斯之剑”,内藏随时可能爆发的“安全”隐患。这不仅影响网络综艺节目的健康、良性发展,也会给青年群体带来负面的价值引导。因此,我们应对网络综艺节目加以审视,发现青年亚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避免狂欢现象愈演愈烈,走向娱乐至死的文化舞台。基于此目的,本文将网络综艺节目(2017-2019年)中的青年亚文化作为研究对象,以西方青年亚文化理论为武器,结合新媒体时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发展,运用案例研究、文献分析、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网络综艺节目中大行其道的青年亚文化进行研究。本文的论述共分为六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绪论部分梳理了研究的背景、意义、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确定青年亚文化的涵义,理清网络综艺节目的产生与发展现状,探究网络综艺节目中的青年亚文化风格成因。研究发现青年亚文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是社会解组和下层阶级想象性解决自我问题的结果。现今的青年亚文化褪去了尖锐的外壳,阶级性被磨灭,是具有一定“反叛”色彩的新潮生活方式或新兴社群。本文将网络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分为孕育期(2007-2013)、发展期(2014-2016)和稳健期(2017-)三个阶段,并对其各阶段的特点进行论述,总结出现今网络综艺节目的四点现状及趋势。一是深耕青年文化、偶像养成,网络综艺节目成为“造星”的最强流量人口;二是亲子类综艺减少,观察类综艺增多,音乐类综艺再度细分;三是衍生节目数量爆发;四是时长呈现增长趋势。最后,研究发现抵抗诉求的“协商式”表达和“边缘”群体的话语权呈现是网络综艺节目中青年亚文化风格的主要成因。第二章选择了有较大关注度的三档网络综艺节目——《脱口秀大会》《这!就是街舞》和《乐队的夏天》为研究对象。这三档节目分别展现了脱口秀、街舞和乐队三种年轻人酷爱的文化,内容设置各具特色却同样包含明显的青年亚文化内容,利于探究网络综艺节目中的青年亚文化在主体呈现、视听语言风格及传播内容中的表现特征。研究发现网络综艺节目中青年亚文化主体的风格化主要通过群体符号、个性装扮和戏谑开放的话语形式进行呈现。视听语言的亚文化风格表现为画面的戏仿及拼贴、场景设置的区隔化和话语的“反语言”实践。传播内容的抵抗式言说表现为节目对权威的反叛、对主流价值观的抵抗和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揭露与批判。第三章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及其他的数据资料对网络综艺节目的受众和青年亚文化的传播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网络综艺节目的用户通过弹幕或社群进行互动,具有群体规模大、年轻化和分众化的特点。在传播影响分析中探究了网络综艺节目中的青年亚文化对用户认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认知层的影响有以下三点:一是用户了解了更多的亚文化;二是将其看做烦闷生活的“解药”;三是认为节目中的青年亚文化影响不好甚至毫无意义。心理层的影响则表现为强化用户的自我认同感与群体归属感,满足用户的情感寄托、引发情感共鸣,帮助青年人想象性脱离集体困境。行为层的影响则表现为用户社交时会用网络综艺节目中的话语形式进行交流,用户参与网络综艺节目的宣发争夺话语权和用户开始喜欢并尝试学习小众文化。第四章依据二、三章的分析,探究当下网络综艺节目中青年亚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发现其具有以下三点问题:一是价值引导偏离,表达内含语言暴力;二是用户观看的节目类型和节目的用户定位过于窄化;三是内容浮而不实,文化意义被消解。第五章针对第四章中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一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养料,以先进文化为导向,尊重多元文化,传播正能量,强化网络综艺节目的价值导向;二是增强网络综艺节目的吸引力,挖掘多元类型的节目,创新节目形式,融合多圈层,拓宽节目的用户群;三是重视文化科普,容纳多种文化,深挖文化内核,正确“翻译”文化,丰富网络综艺节目的文化意蕴。本文客观的分析了网络综艺节目中的青年亚文化,一方面,肯定青年亚文化在网络综艺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发现网络综艺节目中青年亚文化传播的问题,警醒大众,并提出解决方法。这有利于网络综艺节目的长远发展及社会结构的稳定和多元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