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平民生存状态的艺术呈现——贾樟柯电影作品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wangjian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新生代导演贾樟柯,以其浓重的乡土情结、可贵的平民意识以及独特的纪实美学风格,1994年至今编创了十二部电影作品,其中有七部故事片和五部纪录片。他的电影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实验小组创作阶段、“地下电影”创作阶段、走出“地下”后的创作阶段。贾樟柯从个人生活经验出发,以敏锐的生活触感,通过电影反映了改革开放至今三十年县城年轻底层平民生活的“常”与“变”,反映了他们在社会变革中情感丧失、生命逝去和住所迁移的过程,展现了他们从被动迷惘蹉跎人生到主动积极选择生活的过程。 笔者认为,贾樟柯的电影作品颇具艺术价值、社会价值、文献价值。他的作品风格受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的影响,也借鉴了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和台湾电影导演侯孝贤的艺术手法,他的电影理念还受到沈从文、博尔赫斯的启发。贾樟柯的影片大多选择非职业演员,本着老老实实的创作态度,以反传统戏剧化叙事策略、冷观默察的镜头语言、有意克制的拍摄距离、多元逼真的声音艺术,塑造了一系列小偷、流浪艺人、失业青年、建筑工人、矿工、移民等底层平民形象,试图给予这些社会弱势群体关怀和尊严。他的电影作品填补了当今城镇电影的空白,也弥补了底层平民电影的缺失,还保留了部分散落在民间的珍贵记忆。他的影片频频在国外各类电影节上获奖,使不少外国影评人感受到人类共有的生命体验和世俗情感,并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座桥梁。 本文试图立足于贾樟柯迄今为止创作的所有电影作品,把握贾樟柯电影创作理念,分析其电影创作理念形成过程,总结其电影创作理念在实践中的应用;着重分析贾樟柯影片的特质,追踪其影片风格演变发展过程,探讨其影片在这个过程中的突破和创新;在当今中国电影发展的新形势下,审视贾樟柯电影作品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与文献价值,揭示其电影创作的缺陷和处境,关注其电影创作新动向,展望其影片创作前景。希望借此促使更多的国内影评人和中国观众了解贾樟柯的电影,关注银幕上的底层平民,关怀身边无数普通平凡的人们,反思自身的生存处境。同时,也希望本文能够有助于贾樟柯电影创作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能够促使更多人士为国产小众电影创作发行面临的困境谋求出路。
其他文献
【摘要】提高种业人才应用能力,已成为高等农业院校种业人才培养关注的焦点。围绕中国现代种业人才需求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目标,青岛农业大学进行了种子领域课程的教学改革尝试,开设了全校性选修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今后中国应用型特色种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深入改革创新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种业全校性选修课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课程建设研究项目、
本文对古代汉语的名动词类转变现象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除“绪论”、“结论”外,全文共分五章:“绪论”部分主要讨论了选题价值、研究现状和研究思路。其中,研究现状是重点
与新时期同步成长起来的裘山山以其独特的书写姿态出现在文坛中,她是二十一世纪初女性小说创作者中很有代表性一个。自从80年代发表作品至今,在近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裘山山始终
儒家文论作为儒学的一部分,一直是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热点之一。特别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现“国学热”以后,研究者都纷纷陷入“古代文论如何完成现代转化”的思考门中。本文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古籍《山海经》中反映的“神话世界”,拟以神话创生的动因——生命意识为线索,考察上古先民对生命现象的理解,探讨神话世界的形成与精神内涵,进而分析其对后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