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部控制本质上是一种风险控制机制,它是对企业整体的控制,内部控制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内部控制的良好运作,意味着企业具有较高的内部控制效率。内部控制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审计风险的大小,进而对审计模式和审计效率产生重要影响。审计师变更是审计师与管理当局相互博弈的结果,以审计师变更为研究视角,可以深层次地分析变更公司与非变更公司的不同特征。不过,以审计师变更为视角,研究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效率的实证文献还不多见。基于内部控制与审计之间的密切联系,本文以审计师变更为视角,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效率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回顾和评述。国外在内部控制实证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由于数据的局限性,我国在内部控制效率方面的研究,以规范研究为主。并进一步分析了在内部控制信息被要求强制披露后,国外实证研究带给我们的启示。其次,内部控制的本质是风险控制机制,审计依赖于内部控制,在此基础上,运用委托代理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和风险传导效应等经济学观点,刻画内部控制效率对审计师变更的影响。理论分析说明:内部控制效率是决定审计风险高低的因素之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效率越低,越有可能导致审计师变更。再次,用样本数据描述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效率,并实证检验了内部控制效率对审计师变更的影响。本文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内部控制缺陷、内控监督部门定期提交监督报告和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作为内部控制效率的替代变量,以2008年度发生审计师变更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研究样本和控制样本的一一配对,并运用均值检验、中位数检验和Logistic回归方法检验发现:审计师变更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内控监督部门定期提交监督报告显著负相关;审计师变更与内部控制缺陷显著正相关;审计师变更与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之间,不具有统计显著性。研究结果显示:在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效率的高低是影响审计师变更的重要因素,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具有明显的信号传递效应。最后,在上述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的基础上,结合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建议:规范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完善内部监督体系、加强审计监督等。并在分析本文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表现在:从内部控制理论演进的视角,对内部控制的本质进行探讨;用经济学的观点,刻画内部控制效率对审计师变更的影响;实证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效率状况,并进一步检验了内部控制效率对审计师变更的影响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