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背景:
死亡率是反应人口健康情况的重要指标,其受到性别比例、年龄构成、医药卫生水平、经济状况、社会文化、生产力水平和治安状况等众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和《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等重要规划性指导文件均对我国的死亡率水平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深圳市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居民健康服务方面的巨额投入也有目共睹。因此,有必要了解深圳市户籍居民的死因流行病学特征,对该地区死亡率的长期动态趋势和未来走向进行研究,确定预防死亡的重点对象和主要死因,为政府相关部分门的卫生与健康规划提供依据。
材料方法:
死亡人口数据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中深圳市各监测点在2007-2016年间录入的死亡卡数据,由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审核整理汇总,筛选其中户籍死亡人口,共121650例,涵盖医疗卫生机构、来院途中、家中、养老服务机构、其他以及不详等地点的死亡案例。总人口数据来自深圳市统计局官方公布的户籍居民数据。将全年龄段从0岁(含)开始每5岁分为一组,至85岁(不含)有16组,以85岁以上为一组,共17组。以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标准人口,对2007-2016年间各死亡率进行标准化计算。本次研究采用死亡率、标准化死亡率及期望寿命进行分析;Joinpoint(折点)法对10年来的动态趋势进行描述,同时采用时间序列和灰色系统法对往后5年的死亡率进行了预测。
结果:
1.2007-2016年深圳市户籍居民死亡率及时间变化趋势
2007-2016年深圳市户籍居民平均死亡率202.95/10万(142.31/10万-356.24/10万)。居民标准化死亡率呈稳定上升趋势(十年年均增加APC=14.1且AAPC=14.1,P<0.01),其中男性标化死亡率年均增加14.3%,女性标化死亡率年均增加14.5%。两性居民标准化死亡率均在2014年出现升高,并有加快的趋势,2014年后年均增加16.1%,但两性死亡率时间变化趋势一致。
2.深圳市户籍居民年均死亡率的年龄变化趋势
深圳市户籍居民年均死亡率在(0岁~)至(20岁~)组之间呈下降趋势(每年龄段减少APC=-50.1%),在(20岁~)组之后呈上升趋势(每年龄段增加APC=71.0%)。
3.深圳市户籍居民死亡率的性别差异
2007-2016年深圳市户籍男性居民每年的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均高于女性死亡率;两性居民死亡率在各年龄组的变化趋势一致(P=0.10)。两性居民死亡率均在(0岁~)至(10岁~)年龄段间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男女平均每5岁年龄段减少70.1%);在(25岁~)至(70岁~)组间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男女平均每年龄段增加68.6%);70岁后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速度加快(男女平均每年龄段增加93.8%)。
4.深圳市户籍居民死因别死亡率的时间趋势、年龄趋势及性别差异
2007-2016年深圳市户籍居民疾病死因中前三位死因是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和伤害,约占总死因构成比的60%以上。17类死因中,9种死因别标化死亡率十年期间呈明显上升趋势;上升最快为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死亡率年均增加13.2%(APC=13.2且AAPC=13.2)。所有死因中,只有产科疾病标化死亡率十年期间呈明显下降趋势,死亡率年均减少9.7%(APC=-9.7且AAPC=-9.7)。
2007-2016年深圳市户籍居民肿瘤标化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年均增加13.7%。两性居民肿瘤标化死亡率的时间变化趋势一致,但肿瘤标化死亡率各年份男性均高于女性。肿瘤死亡率在(20岁~)至(60岁~)组间呈上升趋势,每5岁年龄段增加92.3%(APC=92.3),但在(60岁~)组后上升速度减缓(APC=46.4)。在(20岁~)年龄组后,男性肿瘤死亡率随年龄增长的速度高于女性。2007-2016年深圳市户籍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标化死亡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年均增加16.9%(APC=16.9且AAPC=16.9,P<0.01);男性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各年份均高于女性。2007-2016年深圳市户籍居民伤害标化死亡率也呈稳定上升趋势,年均增加18.6%(APC=18.6且AAPC=18.6,P<0.01);两性居民伤害死亡率年龄曲线变化趋势一致(P=0.06),男性各年龄组伤害死亡率均高于女性。
5.深圳市户籍居民死亡率
2017-2021年深圳市户籍居民预测标化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均值330.46/10万-494.39/10万)。预测2019年最低标化死亡率为375.79/10万,较2016年标化死亡率增加19.50/10万。2019年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和伤害标化死亡率最小预测值分别为103.19/10万、121.17/10万和50.74/10万,较2016年死亡率分别增加7.67/10万、3.44/10万和1.80/10万。
结论:
1.2007-2016年深圳市户籍居民总死亡率及绝大部分死因别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2.深圳市户籍居民中,25岁后人群,尤其是男性居民,是预防死亡的重点对象;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和伤害是迫切需要预防的主要死因。
死亡率是反应人口健康情况的重要指标,其受到性别比例、年龄构成、医药卫生水平、经济状况、社会文化、生产力水平和治安状况等众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和《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等重要规划性指导文件均对我国的死亡率水平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深圳市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居民健康服务方面的巨额投入也有目共睹。因此,有必要了解深圳市户籍居民的死因流行病学特征,对该地区死亡率的长期动态趋势和未来走向进行研究,确定预防死亡的重点对象和主要死因,为政府相关部分门的卫生与健康规划提供依据。
材料方法:
死亡人口数据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中深圳市各监测点在2007-2016年间录入的死亡卡数据,由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审核整理汇总,筛选其中户籍死亡人口,共121650例,涵盖医疗卫生机构、来院途中、家中、养老服务机构、其他以及不详等地点的死亡案例。总人口数据来自深圳市统计局官方公布的户籍居民数据。将全年龄段从0岁(含)开始每5岁分为一组,至85岁(不含)有16组,以85岁以上为一组,共17组。以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标准人口,对2007-2016年间各死亡率进行标准化计算。本次研究采用死亡率、标准化死亡率及期望寿命进行分析;Joinpoint(折点)法对10年来的动态趋势进行描述,同时采用时间序列和灰色系统法对往后5年的死亡率进行了预测。
结果:
1.2007-2016年深圳市户籍居民死亡率及时间变化趋势
2007-2016年深圳市户籍居民平均死亡率202.95/10万(142.31/10万-356.24/10万)。居民标准化死亡率呈稳定上升趋势(十年年均增加APC=14.1且AAPC=14.1,P<0.01),其中男性标化死亡率年均增加14.3%,女性标化死亡率年均增加14.5%。两性居民标准化死亡率均在2014年出现升高,并有加快的趋势,2014年后年均增加16.1%,但两性死亡率时间变化趋势一致。
2.深圳市户籍居民年均死亡率的年龄变化趋势
深圳市户籍居民年均死亡率在(0岁~)至(20岁~)组之间呈下降趋势(每年龄段减少APC=-50.1%),在(20岁~)组之后呈上升趋势(每年龄段增加APC=71.0%)。
3.深圳市户籍居民死亡率的性别差异
2007-2016年深圳市户籍男性居民每年的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均高于女性死亡率;两性居民死亡率在各年龄组的变化趋势一致(P=0.10)。两性居民死亡率均在(0岁~)至(10岁~)年龄段间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男女平均每5岁年龄段减少70.1%);在(25岁~)至(70岁~)组间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男女平均每年龄段增加68.6%);70岁后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速度加快(男女平均每年龄段增加93.8%)。
4.深圳市户籍居民死因别死亡率的时间趋势、年龄趋势及性别差异
2007-2016年深圳市户籍居民疾病死因中前三位死因是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和伤害,约占总死因构成比的60%以上。17类死因中,9种死因别标化死亡率十年期间呈明显上升趋势;上升最快为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死亡率年均增加13.2%(APC=13.2且AAPC=13.2)。所有死因中,只有产科疾病标化死亡率十年期间呈明显下降趋势,死亡率年均减少9.7%(APC=-9.7且AAPC=-9.7)。
2007-2016年深圳市户籍居民肿瘤标化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年均增加13.7%。两性居民肿瘤标化死亡率的时间变化趋势一致,但肿瘤标化死亡率各年份男性均高于女性。肿瘤死亡率在(20岁~)至(60岁~)组间呈上升趋势,每5岁年龄段增加92.3%(APC=92.3),但在(60岁~)组后上升速度减缓(APC=46.4)。在(20岁~)年龄组后,男性肿瘤死亡率随年龄增长的速度高于女性。2007-2016年深圳市户籍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标化死亡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年均增加16.9%(APC=16.9且AAPC=16.9,P<0.01);男性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各年份均高于女性。2007-2016年深圳市户籍居民伤害标化死亡率也呈稳定上升趋势,年均增加18.6%(APC=18.6且AAPC=18.6,P<0.01);两性居民伤害死亡率年龄曲线变化趋势一致(P=0.06),男性各年龄组伤害死亡率均高于女性。
5.深圳市户籍居民死亡率
2017-2021年深圳市户籍居民预测标化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均值330.46/10万-494.39/10万)。预测2019年最低标化死亡率为375.79/10万,较2016年标化死亡率增加19.50/10万。2019年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和伤害标化死亡率最小预测值分别为103.19/10万、121.17/10万和50.74/10万,较2016年死亡率分别增加7.67/10万、3.44/10万和1.80/10万。
结论:
1.2007-2016年深圳市户籍居民总死亡率及绝大部分死因别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2.深圳市户籍居民中,25岁后人群,尤其是男性居民,是预防死亡的重点对象;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和伤害是迫切需要预防的主要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