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国内经济的区域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随着统一市场的逐步建立与生产要素的快速流动,资源配置的时空距离大为缩短。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县经济的发展和质量提升,与其所处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关系越来越密切。在中国工业化进程跨入新阶段和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多重条件下,县域经济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县域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考验。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具有地域特色且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各个经济环节和第一、二、三各产业部门,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其发展的主题和方向。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大系统中一个带有综合性、区域性、差异性、开放性、独立性的子系统。县域经济理论基础是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提炼和总结,主要包括县域经济的分类和结构、县域竞争力、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发展战略等内容,它将有利于科学地指导县域经济发展。通过对山西省县域总体发展水平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由于山西特殊的资源禀赋及所处的发展阶段,经济强的县域往往工业化水平比较高,第三产业比重高的县域则成为贫困的“代名词”;全省县级市城镇化水平高于县域的平均水平,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县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的问题比较明显。文中利用2000年到2006年全省县域经济的有关指标并把区位、资源、结构、基础设施一并进行实证研究,分别对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煤炭资源、沿大运高速公路和沿黄河的区位因素以及科技进步等综合管理因素对县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及贡献进行了量化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山西省县域经济增长是以投资拉动为主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人力资本是县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结构调整在县域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础设施的功效正在释放,科技进步等综合管理因素对县域经济增长贡献为负值;沿大运高速公路区位因素有利于县域经济增长,沿黄河区位因素则对县域经济增长为负贡献;煤炭资源对县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远远低于投资、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及沿大运高速区位因素的作用,这与人们普遍的直观认识有较大的差异。在认识分析研究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增长因素的基础上,借鉴成功的县域经济发展类型,文中提出进一步加快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要解决好煤炭依靠与依赖的问题,必须强化综合管理,必须发挥基础设施建设的先导作用,必须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工业化水平,必须协调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全省要以大运高速公路为轴心建好大运经济带;要充分发挥太原、长治中心城市的幅射的带动作用,构建太原经济圈,倾力加快“1+5”上党城市群建设;要全力拓宽旅游资源半径,整合小杂粮产区,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优势产业和小杂粮特色经济区域。最后还从体制改革、资金筹措、科技投入、人才支撑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运用2006第二次经济普查的资料,尝试性地进行县域社会发展综合指数评价,为深入认识和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第二,紧紧结合山西省县域发展的实际,选取2000年到2006年县域经济指标及区位、资源等因素,从时间、空间和速度等方面剖析经济增长的内在规律,更为科学地量化了各因素的作用及其贡献程度,为加快制定壮大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将起到积极作用;第三;经过反复论证,得出了一些更为系统合理的结论,特别是关于对煤炭在县域经济中的作用的两面性分析与第三产业比重高是贫穷“代名词”现实的结论,必然将会加速更新山西县域经济发展的传统理念,更好地促进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第四,借鉴成功的发展经验,从全省大局与县域自身两个层面,提出了进一步加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及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