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促进居民消费、提升实体经济增长质量一直以来是政府重点关注的内容。凭借ICT的技术溢出效应和平台模式的规模经济优势,互联网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时发挥了传统金融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互联网金融“异化”现象的出现,互联网金融的脆弱性逐步显露。因此研究互联网金融影响实体经济的渠道和效果,不仅有助于厘清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挖掘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且有益于探索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升实体经济增长质量的合理路径。本文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平台经济理论推导互联网金融通过企业部门渠道和家庭部门渠道产生实体经济效应——实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与抑制效应的形成机制。依托互联网金融平台,互联网金融通过优化资本结构、疏通信息传递渠道、产生技术溢出促进小微企业投资增长,同时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增加信贷供给促进家庭部门当期消费增长,并通过这两个渠道作用于实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即形成了互联网金融→小微企业投资、居民消费→实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路径。当实体经济资本边际产出较低时,互联网金融影响实体经济的效果表现为实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反之,当实体经济资本边际产出较高时则可能表现为抑制效应。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基于全国29个省的宏观经济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和逐步回归法,对互联网金融的实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和抑制效应的形成机制在全国整体和分地区分别进行检验和分析,得出结论为:(1)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总体上能够通过促进小微企业投资增长、促进居民消费增长来促进实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提升我国实体经济发展质量;(2)互联网金融影响实体经济的效果存在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互联网金融能够显著促进当地实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西部地区企业部门渠道对互联网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遮掩效应。而中部地区,互联网金融对实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起到了抑制效果。最后,本文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结果,从互联网金融企业、政府和微观个体提出了政策建议:(1)互联网金融企业应当加强互联网金融技术创新力度,切实服务实体经济;(2)政府部门应当进一步引导互联网金融有序竞争,促进互联网金融高水平发展;(3)小微企业和居民应利用互联网金融服务来实现人力资本累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