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反语是说话者用来表达与所说内容相反的一种间接语言形式。学者们认为反语既能淡化批评,又能增强读者的消极心理状态,且不同情感语境影响读者对反语加工的方式和内容。目前,学界对反语本质问题的观点不一,即对于反语如何影响心理状态的相关研究仍未达成共识,同时,现有研究主要针对情感语境对英语本族语者反语加工的影响,笔者尚未见有该视角下的二语反语加工研究。鉴于此,本研究使用E-Prime 3.0在线测试、SPSS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语是说话者用来表达与所说内容相反的一种间接语言形式。学者们认为反语既能淡化批评,又能增强读者的消极心理状态,且不同情感语境影响读者对反语加工的方式和内容。目前,学界对反语本质问题的观点不一,即对于反语如何影响心理状态的相关研究仍未达成共识,同时,现有研究主要针对情感语境对英语本族语者反语加工的影响,笔者尚未见有该视角下的二语反语加工研究。鉴于此,本研究使用E-Prime 3.0在线测试、SPSS 26.0数据统计分析软件以及R语言编程软件,参考Pfeifer&Lai(2021)的实验材料与实验范式,采用评级测试与在线测试探究情感语境对中国英语学习者二语反语加工的影响。基于对现有文献的讨论,本文提出以下两个具体研究问题:1)不同情感语境下二语反语的使用如何影响学习者的心理状态?2)中国英语学习者二语反语加工是否受情感语境影响?有何影响?实验1采用评级任务,要求受试评估消极事件中主人公在不同情感语境下使用反语和字面语心理状态的情感效价与唤醒度。根据淡化假说,无论语境消极性如何,反语使用者会有较少的消极心理状态;根据对比同化理论,反语使用者在低情感语境下会减弱消极心理状态,但在高情感语境下会增强消极心理状态。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高情感语境还是低情感语境,二语反语陈述比字面语陈述皆能激活更少的消极情感状态与较低的情感唤醒度。研究结果支持淡化假说。实验2采用在线测试任务考察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不同情感语境下二语反语的在线加工,以了解情感语境对二语反语加工的影响以及加工进程。研究发现:1)情感语境对学习者二语反语加工产生影响,高情感语境下二语反语加工成本显著高于低情感语境;2)不同情感语境对二语反语加工的影响趋同:无论是高情感语境还是低情感语境,二语反语加工反应时皆显著长于字面语。研究结果证实了情感语境对二语反语加工的启动效应。本文从情感启动效应、语义整合、二阶加工以及语用推理等方面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与解释。本研究结果对二语反语语用认知加工研究有一定的旁证意义,但二语水平对反语的习得与加工也有一定影响。未来可进一步探究不同二语水平学习者在习得与加工反语的认知过程中的异同。
其他文献
红色资源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见证,有着独特的教育意义,依托乡土情境,走进洪四村红色基地,尝试从地理学科的独特视角,充分挖掘利用洪四村的红色教育资源,确立“研红色荣耀,学洪四精神”研学主题,通过“追寻洪岩战事的‘烽火印记’”“感受红色老区的‘美丽蜕变’”“传承荣耀洪四的‘红色精神’”三个任务,将地理教学与红色精神传承结合开展主题研学活动,延展地理学科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并从“知”“情”“意”“行”四
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詹姆斯·鲍德温在当代美国文坛举足轻重。他的代表作《另一个国家》讲述了四对身份迥异的恋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与道德对抗,揭示了美国社会面临的种种矛盾,及其对性别、种族、阶级、文化等社会问题的思考。本文将文化批评与性别气质研究结合,联系鲍德温的生平解读《另一个国家》中八位主要角色的性别实践,展示鲍德温如何挑战性别本质主义,解构单一的身份类属,为美国边缘群体的自我认同之路指明方向。小说中的
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以来,城市用地扩张使得许多近郊村庄被纳入了城市范围,“城中村”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独特产物。大规模省内流动和跨省流动造成了城市不同方言区人民杂居、混居的格局。不同方言的接触与必然引起城中村当地居民语言习惯和认知的变化。本研究基于社会语言学的“城市语言调查”研究视角,结合言语社区理论和语言接触理论,调查研究了当下福州市仓山区高湖村语言使用、语言能力和语言态
《生死场》是中国作家萧红的代表之作。葛浩文对萧红的深入研究以及对其作品的翻译,使萧红得到国内外读者广泛认可。被“忽略”的《生死场》再次得以肯定,译者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且受到社会因素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者开始从社会学的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将翻译视为社会实践的一种,将其放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中进行分析。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较为成熟,为翻译分析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能够更全面的解释翻译行为。本
《刘三姐》文本作为刘三姐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广西壮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萃。《刘三姐》文本传播与外部生态环境、文本的内部要素呈现依生、共生与竞生的范式特点。电影《刘三姐》以其经典性价值涵养之后的文本,将艺术化美生理想发展为《印象·刘三姐》与新媒体平台《刘三姐》文本中绿色艺术化美生理想与日常化美生理想。《刘三姐》文本的传播生态与美生理想内在的耦合对生关系,既是文本的内在
本研究主要面向舞台剧讨论,研究结果不适用于分析案头剧。戏剧翻译面向读者还是观众,即译文的可读性和可表演性之争在戏剧翻译领域备受关注,巴斯奈特所持观点的反复性和前后不一致性也体现了戏剧翻译的复杂特点。本研究以曹禺汉译莎士比亚戏剧Romeo and Juliet(《柔蜜欧与幽丽叶》)为个案,讨论他如何结合自身戏剧表演及创作经历,通过翻译实现该戏剧的可说、可演以及观众可接受之目的。通过对曹禺翻译活动进行
碳酸氢氧铈是一种重要的铈化合物,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且其分解前后形貌不变。通过调控和制备不同形貌的碳酸氢氧铈,可为不同形貌微纳结构二氧化铈的制备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基于此,课题组开展了一系列的碳酸氢氧铈的形貌调控、热分解行为、分解产物物化特性的研究。结果发现:微纳结构的CeCO3OH可由碳酸铈直接热分解[1,2]或硝酸铈、氯化铈水热制得[3],且碳酸铈在缺氧或者还原气氛中,随着温度升高失重更为明显
《飘》是一部影响了几代中国读者的美国小说。小说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以美国内战为背景创造了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现有很多汉译版本。读者对《飘》的热情持久不衰,学者们也从多方面对它的翻译进行了研究。虽然《飘》中有许多文化负载词,但目前学界对其文化负载词翻译的研究却较少,在这少数的文献中,研究者从接受美学、目的论、模因论、译者主体性视角进行了研究,但目的论并不适合研究文学翻译,接受美学的读者感觉和译者主体
言语幽默是语言的独特成分,是以逗乐、讽刺等为目的对语言的艺术化加工。在视听媒体跨国影响力日益增强的今天,对言语幽默的视听翻译研究可以促进各个民族语言文化的理解与交流。然而目前对于言语幽默的视听翻译研究并不多见,且研究对象大多聚焦于影视剧,研究视角大多从语言学、翻译学理论出发。从幽默语言学角度来分析言语幽默视听翻译的研究更为少见,这奠定了本研究的思路和方向。研究发现,语料中的言语幽默主要来源于幽默的
谢默斯·希尼是北爱尔兰著名诗人、剧作家、评论家、翻译家,199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希尼的文学生涯恰逢20世纪最血腥的政治动荡之一,他努力在民族责任和艺术追求之间寻求平衡,其作品中的政治关怀与北爱尔兰现实问题始终同步。希尼的自选诗集《开垦之地:1966–1996》涵盖了北爱尔兰冲突几个关键时期,诗人将之命名为“开垦之地”,意在用笔“挖掘”,在语言中开辟和留存痕迹,以见证历史和介入现实。运用文学话语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