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媒体智库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近年来由于国际关系日益复杂,中国政治、社会发展对专业分析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加上传统媒体在互联网冲击下积极谋求业务转型的内生驱动,建设媒体智库的热度持续升温,并逐渐成为业界与学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国内不少财经报刊媒体纷纷走上建设媒体智库的发展道路,例如财新传媒、南方报业集团、第一财经等。不过,从目前来看,虽然发展媒体智库业务已给媒体集团带来了利润方面的收获,并在智库成果传播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受众认可度,但国内财经报刊媒体智库仍处于发展初期,媒体智库概念不明、模式不清等问题依然存在,且学界对媒体智库的研究整体表现出重实践轻理论的特点,理论研究相对缺乏。此外,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国内外尚未对媒体智库建立起专业评价体系,而这对于媒体智库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因此,结合理论与实践展开对媒体智库这一业务形态的研究,并构建合理的媒体智库评价体系,既是本研究的重要任务,也是本论文的创新点之一。考虑到一项新业务能否长期发展是衡量媒体转型尝试是否合理的重要因素,本文特引入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破题关键,借鉴其系统性、关联性等核心内涵,强调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待媒体智库的建设问题,并将这一思路融入媒体智库评价体系的构建中,这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二。借助资料归纳、访谈等研究方法,笔者注意到当前国内财经报刊媒体智库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对于是否应持续加大媒体智库业务投入存在分歧,还遇到了人才流失、智库成果同质化、差异性竞争力不足等问题,这都对国内媒体智库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一定阻碍。而成立于1946年的西方财经媒体智库《经济学人》智库,近年来却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成果,如连续七年跻身宾夕法尼亚大学《全球智库报告》中的十大盈利智库行列、成为经济学人集团第二大收入来源(2020年智库收入仅次于《经济学人》业务),并已形成覆盖报告、会议、线上社群、咨询、数据库等业务的、较为成熟的智库运营模式。虽然中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存在较大差异,但《经济学人》智库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其面对市场挑战时采取的应对策略,或给中国媒体智库建设带来一些启发和指引。因此,本文的主体内容将在媒体智库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下展开,结合经济学人集团近15年的财报资料、全球四大智库市场中共计12家媒体近20年来对《经济学人》智库的转引情况等,对《经济学人》智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更细致的评估,分析其市场竞争优势和发展中遇到的典型难题,以为中国媒体智库发展提供借鉴。本文的绪论部分将对选题的研究背景、现有研究情况进行交代,主要梳理了媒体“智库热”出现的原因和国内外媒体智库的发展情况,并从媒体智库与《经济学人》智库的研究两个方面展开文献回顾。本论文的正文部分共分为五章,内容主要由媒体智库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的建立、《经济学人》智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估、《经济学人》智库对国内媒体智库发展的借鉴和启示三部分构成。首先,本文重点强调了建设媒体智库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和引导媒体智库发展的现实必要性,并基于现有可持续发展评价框架,如平衡计分卡、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三重底线等,在结合国内外媒体智库发展特点并综合考虑数据易得性和研究可操作性的基础上,为评估媒体智库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三级指标评价体系。接着,在《经济学人》智库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的指引下,本文主要从媒体智库的生存能力与社会价值两个维度,对《经济学人》智库的发展历史及不同阶段的发展策略进行梳理和分析。通过整理、归纳《经济学人》智库财务数据后笔者注意到,智库收入主要由研究和咨询业务两部分组成,且近年来咨询业务收入的占比不断上升。从具体业务来看,不同年份国家经济分析、消费者市场分析和定制服务的收入增长情况较为参差,但多元化的业务格局为《经济学人》智库收入的稳步上升提供支撑。此外通过同业对比,本文还发现,虽然《经济学人》智库在社会发展和思想市场建设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相较于专业性更高、资金实力更雄厚的全球一流专业咨询机构,如波士顿咨询公司来说,其社会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并没有体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这也是媒体智库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即媒体智库的竞争对手并不仅局限于媒体智库,还包括专业咨询机构、高校等同为高端内容生产者的市场主体。随后,本文将根据《经济学人》智库的发展特征和应对市场风险的决策特点,凝练出《经济学人》智库给中国媒体智库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带来的四方面启示,分别是重视理念传播、强化盈利要素的组合与变现能力、加强品牌营销以及传播力和专业能力的建设等。最后,本研究回到绪论中提到的中国财经报刊的媒体智库建设问题上,通过进一步分析中国媒体智库发展现状和遇到的困难,并结合上文对《经济学人》智库发展战略和模式的思考,为中国媒体智库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组建品牌矩阵以增强品牌传播力、重视跨媒介的核心理念传播、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以及加强市场敏感度和管理层决策能力的培养等具体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