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挖掘传统中医理论中的气郁体质相关理论,总结近现代研究成果,系统阐述中医气郁体质理论及其应用。明确气郁体质的基本概念、形成因素、判定标准、发病趋势、调理方法,指导临床对脏躁、百合病、郁证、梅核气等相关疾病的预防、诊疗以及气郁体质的养生康复。探索台北地区气郁体质的分布状况,了解气郁体质在台北地区所占正常人群中的比率,分析气郁体质与社会环境、性别、职业、年龄、生活习惯等因素的相关性,进一步明确气郁体质的体质特征与形成要素,为气郁体质的干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传统文献梳理与现代文献分析的方法,探讨中医学中气、郁及气郁体质等相关理论的源流、内涵与外延,通过总结临床实践经验,探讨气郁体质理论在疾病防治方面的应用。选用王琦教授开发的“中医9种基本体质量表”、“中医9种基本体质判定标准”及“贝克抑郁量表(BDI)”、“CES-D抑郁自评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在台北地区开展中医体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中医传统文献中对气、郁及气郁体质的认识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气、郁与气郁体质之间,既具有密切联系,又有层次上的区别。历代医家对气郁体质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研究认为,气郁体质是受禀赋遗传、情志失调等多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形体结构、生理功能与心理特征的,表现为对相关疾病具有易罹性的一种体质类型。气郁体质在台北地区被调查人群中约占8.40%,其中,男性占5.39%,女性占10.47%;在不同年龄分布人群中,高中生占5.29%,大学生占6.86,成年人占9.79%;根据相关心理量表检测显示:抑郁症状在气郁体质人群的出现率比平和体质人群的高,气郁体质比平和体质更容易处于忧郁症边缘,并且患重度忧郁症的概率高,气郁体质的个性和平和体质的个性相比,具有性格偏内向的特点,同时具有情绪不稳定,善于掩饰自己的特点。结论:理论研究表明:气郁体质是由于长期情志不畅,以气机郁滞为特征的体质状态。气郁体质的形成与先天遗传、情志失调、社会经济等因素相关;气郁体质特征量表及气郁体质量化评分是判定气郁体质的基本标准;气机郁滞、升降失常,逐渐形成郁证、脏躁、百合病、梅核气等病证是气郁体质的发病趋势;行气疏肝,养心安神以及运动与食疗是调理气郁体质的主要方法。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说明,台北地区气郁体质人群相对于其他体质者所占比例较高,其中以成年女性更为突出。且气郁体质与抑郁症发生密切相关,气郁体质者发生抑郁症的比例显著高于平和体质者。由此,通过对气郁体质的判定及体质干预,可以实现对抑郁症的早期发现与治疗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