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景观水体对调节城市水文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但景观水体往往因水动力条件差、补给短缺而出现水质恶化问题。古都的护城河作为城市景观水体不仅具有滞洪、蓄洪、排泄等功能,而且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本文以西安护城河为例,通过实地监测、资料收集,利用MIKE21构建了一套二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并通过模型对提出的护城河补水调控方案进行筛选和优化,为西安护城河的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也为其他城市水体的治理提供借鉴。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护城河已改造段水质监测结果表明,总氮(TN)最高值出现在1月、总磷(TP)最高值出现在7月,CODMn最高值出现在11月,藻密度与叶绿素a浓度(Chla)的最大值出现在4月。冬季总氮(TN)浓度和夏季总磷(TP)浓度是决定水质状况的主导因素。(2)基于护城河实际地形的测量数据,选用非结构化网格,建立护城河二维水动力模型;对MIKE21 ECOLab模块进行二次开发,建立护城河水质模块。将水动力模块和水质模块耦合,构建西安护城河二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利用2017年、2018年、2019年的实测数据对参数进行率定、验证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真实地反映西安护城河水动力、水质变化规律。(3)通过配置不同的补水水量、补水位置、补水水质,提出六种护城河补水调控方案,模型模拟及水质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方案对水质改善能力不同。当补水点位位置确定以后,补水量较大的方案要优于补水量较小的方案;当补水量确定以后,补水点位置相对分散的方案要优于补水点位置集中分布的方案。从六种方案中筛选出净化效果最佳的第五方案,并进行优化设计,提出护城河补水调控措施:开放东南城角和西南城角补水点,补水流量分别为3.7万m3/d和2.5万m3/d,东门至东北角区间增设一再生水供水点,补水量1.5万m3/d,补水总量为7.7万m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