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1.了解校园欺凌和网络欺凌的施暴者和受害者在中国浙江省、河南省和重庆地区城乡青少年中的发生率;2.了解传统的校园欺凌和网络欺凌发生的重叠程度;3.了解并研究影响校园欺凌和网络欺凌发生的危险因素;4.了解并研究参与校园欺凌和网络欺凌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方法1.定量调查: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浙江省、河南省和重庆地区的城区和农村随机抽取11所初中,各学校各年级随机抽取2-3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和背景信息、校园欺凌的参与情况、网络欺凌的参与情况、身心健康的相关条目。采用SPSS 24.0进行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等统计分析。2.定性调查:采用半结构式定性访谈法和滚雪球抽样法在上述地区的初中生中进行一对一访谈。受访对象包含了欺凌行为的施暴者、受害者和目击者。访谈内容包括:欺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受害者的情绪变化和应对方式;学校关于此类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措施。采用主题框架分析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定量调查结果显示:本研究在上述三个地区的11所初中共调查82个班级,获得有效样本量为3774,其中1332(35.6%)名中学生曾遭遇过校园欺凌,341(9.5%)名中学生表示曾在学校欺负过别人。1170(31.4%)名中学生曾遭遇过网络欺凌,622(16.6%)名中学生表示曾在网上欺负过别人。在被调查的中学生中,645(17%)名中学生既遭遇过校园欺凌也遭遇过网络欺凌,169(4.5%)名学生承认在学校和网上都曾欺凌过别人。200(5.3%)名学生在学校既欺凌过别人也遭受过欺凌,是校园欺凌的施暴-受害者,434(11.5%)名学生是网络欺凌的施暴-受害者。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住宿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跟父母关系较差的学生更可能成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男生、跟父母关系较差的学生更可能成为校园欺凌的施暴者;男生、住宿生、跟父亲关系较差的学生、跟母亲关系一般的学生更可能成为网络欺凌的受害者;男生、住宿生、跟父母关系较差的学生更可能成为网络欺凌的施暴者。本研究发现:相对于没有遭受过校园欺凌的学生,校园欺凌的受害者更有可能出现经常性的头痛、腹痛和睡眠问题(分别为1.5倍、1.3倍和1.5倍);相对于没有遭受过网络欺凌的学生,网络欺凌的受害者更有可能出现经常性的头痛、腹痛和睡眠问题(分别为1.7倍、1.4倍和1.8倍)。定性访谈结果显示:外表占劣势或不得体、学习成绩较差、性格较软弱、中途插班的学生更容易遭受欺凌。高年级学生、担任学生干部、与“街头混混”有联系的同学更可能欺凌他人。欺凌导致被欺凌者负性心理事件的累积,学习专注力下降,人际交往能力减退等社会心理行为问题。学校缺乏对此类欺凌事件的认知和防范意识,宿舍管理的漏洞以及老师处理班级事务的公正程度都可能导致欺凌事件的发生。研究结论在中国的青少年中,校园欺凌和网络欺凌的发生率都比较高,而且欺凌的受害者与出现头痛、腹痛等身心健康症状有关联。学校应当采取措施来提高师生对于欺凌的认知和防范意识,尽早发现潜在的施暴者和受害者,尤其是加强对易受伤害的孩子的保护,从而减少欺凌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