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站在马克思唯物史观视角下,结合“生产-消费”关系理论、消费异化理论、消费社会批判理论、以及生态消费理论角度对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消费现象的批判。马克思关于生产与消费的论述、“异化”理论和商品拜物教理论为我们剖析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消费行为提供了唯物史观的依据。而消费社会理论是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从商品、工具理性和异化逻辑在消费社会的推演等角度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理论。它反映的是消费主体与消费客体在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站在马克思唯物史观视角下,结合“生产-消费”关系理论、消费异化理论、消费社会批判理论、以及生态消费理论角度对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消费现象的批判。马克思关于生产与消费的论述、“异化”理论和商品拜物教理论为我们剖析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消费行为提供了唯物史观的依据。而消费社会理论是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从商品、工具理性和异化逻辑在消费社会的推演等角度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理论。它反映的是消费主体与消费客体在消费实践中的异化现象。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消费是人对野生动物占有并加以改造的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认,具有满足人的自然需求和社会需求双重性的特点。但是随着西方消费社会的兴起,人们为了追求野生动物“珍稀”和“天然”的符号价值,消费行为带有强烈的社交性和身份象征性。而这种消费行为不仅让人成为欲望的奴隶,沉浸在虚假需求的虚幻中,更会因滥食滥捕野生动物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进一步引起经济动荡和生态危机。而19年底的新冠疫情将野生动物消费现象重新拉入了人们的视野,针对当代中国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异化消费现象展开现实和理论层面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消费社会”的相关理论论述。运用唯物史观的分析视角,对消费社会现象表现以及矛盾发展进行总结。从马克思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入手,对“异化”思想、商品拜物教以及生态观进行简单介绍。其次,对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法兰克福学派异化消费再到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中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梳理。而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特殊性,对其生态消费及生态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消费社会批判的相关理论也进行了总结。本文第二部分是对“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消费是什么”进行回答。首先在唯物史观层面上,对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及消费行为进行概念界定,确定了其消费异化的本质。确定了现代消费社会下,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特点及“符号性”、“身份象征性”、“炫耀性”、“从众性”的消费行为特征。本文第三分是分析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在消费社会中异化的原因。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般因素外,特别对野生动物血腥且压榨的生产加工环节中的劳动异化现象进行概括,并且试图分析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资本逻辑”对消费的控制,同时提出了意识形态对中国市场经济下的渗透。其次是基于马克思需求理论和马尔库塞的“虚假需求”理论,并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广告的强大的意识形态操控性和欺骗性进行批判。再者从人类中心主义以及后现代经验主义认识论的角度,分析消费主义下人对自然客体的忽视与主体欲望的膨胀。最后,立足于中国本国国情,分析了中国“面子价值观”的文化因素和交往原则的社会因素的影响。本文第四部分是总结影响。分析了消费主体异化导致人的判断力和幸福感缺失,成为资本控制的对象,不合理消费行为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和对生态危机的影响。以及消费客体异化导致即生产资料的缺失而造成生产能力的后退,会进一步引发经济危机,威胁社会的稳定。第五部分首先反思了本文论述及理论层面的不足,并希望通过积极探寻克服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生态消费的途径,实现新时代绿色消费模式,为建设清洁美丽的生态中国提供新的理论支持。
其他文献
赊欠是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目前学术界主要探讨了逐级赊欠,而对市场中的同级赊欠缺乏关注。同级赊欠是同行赊欠交易的简称,主要指市场内部的同行之间互相调配货物,并按照社会时间机制结款的一种赊欠模式。本文以云北市明盛建材市场为个案,以同行赊欠交易现象为考察核心,首先介绍了建材市场的基本情况,考察了同级赊欠的市场结构、各交易环节的互动以及同级赊欠的功能;其次从欠款流向、商品价格与市场风险三个方面比较了同级
哲学人类学是德国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理论纲领之一,它由马克思·舍勒通过《人在宇宙中的位置》进行了开创。在主要代表人物赫尔穆特·普莱斯纳和阿尔诺德·盖伦的带领下,一度成为显学,对德国战后的社会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普莱斯纳和盖伦深受舍勒启发,纷纷从哲学转入社会学研究,各自吸收了舍勒哲学人类学中重要的观点进行发展。照理来说,如此相似的学术背景所发展出来的理论思想应该大同小异,但两个人眼中的人却有着截然不同
本文通过梳理、归纳既往研究,在将性别平等观理论资源划分为资源理论、文化规范理论、消费主义理论、女性主义公民身份理论四种类型进而进行批判扬弃的基础上,尝试重新界定“物化”概念并提出一个整合的解释性框架,用以描述、分析当前网络舆论中性别平等观的“物化”现象。本文发现,既往研究往往将“物化”女性局限地定义为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对女性的身体化、商品化,导致“物化”原义中的批判性减弱,而物化女性的现状没有得到全
福利资源配置与贫困人口生计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社会政策和社会保障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社会政策主要关注再分配手段对社会成员福利水平的影响;随着理论与实践的进展,资产建设作为福利资源的一种配置形式逐渐受到重视。以往的研究多从应然层面出发,对资产建设政策的合理性展开理论层面的分析,而从实践层面对乡村资产促进贫困地区生计体系建立影响的经验研究较少。本文从经验现象出发,探讨二者的关系。本文的经验材料来
本研究起源于对制衣厂师傅对工人订单资源分配的“逆差序格局”现象的观察。调查中发现,在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的制衣厂小企业中,普遍存在着带有“姻亲、乡亲”特征的劳动关系,以及“老板-师傅-工人”的生产管理模式。师傅与工人之间既存在着亲疏远近的社会关系,又存在着上下级的生产管理关系。但是师傅在对工人进行订单分配的时候,并未按照关系的亲疏由内向外地进行资源倾斜,反而将更优质的订单分给与自己关系疏远的普通工人
在人口老龄化浪潮中,农村老龄化较之城市发展程度更深、发展速度更快、养老压力更大,乡村社会急需探索一条既符合我国传统乡村社会实际情况又能够满足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养老新道路。时间银行互助养老为我国农村养老提供了一种有益尝试,总结其应用形式,探索其运行机制有助于为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中提供经验。本研究以河南省W村时间银行为研究对象,深入实地进行研究资料的收集,采用深度访谈法,对时间
在预期寿命延长、居民健康意识增长的大背景下,探讨促进居民商业医疗保险购买对我国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具有重大意义。我国以熟人社会为特征,处在社会网络中的居民在进行购买决策时总是会受到其他个体的影响。那么,不同类型社会网络到底会对居民商业医疗保险的购买行为产生怎么的影响呢?基于此,本研究利用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通过分析发现社会网络对居民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确实存
社会医疗保险是为满足国民健康需求建立的卫生制度,其对健康的影响会随参保者的不同而变化。研究使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分析社会医疗保险对灵活就业群体健康的影响,从健康行为及医疗和主观幸福感两方面分析社会医疗保险对健康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社会医疗保险通过增加锻炼次数和睡眠时长、增加医疗费用支出提高了灵活就业群体的健康水平,通过增加生活满意度显著提高了灵活就业群体的健康水平。此外,年龄、性别、
贫困是全世界都致力于解决的社会问题,我国政府也始终致力于贫困治理工作,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党的十六大以来,为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我国于2007年开始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历经数十年的完善与发展,农村低保制度的救助标准在不断提高,农村扶贫工作成效也有所显现。但值得注意的是,低保制度作为缓解贫困的重要手段,在执行过程中由于自由裁量权而导致的执行偏差会直接影响政策效果,甚至影响人民生活和
将遗属保险制度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是典型国家政策实践的普遍做法。遗属作为特殊的群体,家庭主要劳动力的死亡,带给他们的是经济和情感的双重打击。遗属保险制度的存在能够为遗属提供最基本的收入保障,使遗属免于陷入贫困风险之中,同时具有肯定女性社会功能的作用。典型国家美英德日四国较早建立了遗属保险制度,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目前已经各自建立了相对成熟的具有自身特色的遗属保险制度。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制度化的遗属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