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绿色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在十九大上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坚定不渝的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义,是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推动绿色发展,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工业经济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腾飞的“助推器”,工业集聚通过集聚效应和拥挤效应影响着我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色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在十九大上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坚定不渝的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义,是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推动绿色发展,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工业经济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腾飞的“助推器”,工业集聚通过集聚效应和拥挤效应影响着我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其中,工业集聚可以通过引发资源共享效应、竞争效应和扩散效应影响技术创新水平提升,进而影响着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因此,在工业集聚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过程和机制中,存在着技术创新的中介传导作用和机制。基于此,本文将技术创新纳入研究框架,考察技术创新在工业集聚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过程中的中介效应和机制,并探讨不同技术创新来源与行业异质性的不同效应,以丰富工业集聚、技术创新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为推动绿色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支撑。基于以上背景和思路,本文利用EG指数和EBM-GML模型分别测算了2006-2016年中国20个工业行业集聚水平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对工业集聚指数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进行描述性分析和解释。在此基础上,构建工业集聚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回归方程,利用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探究工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和作用,并讨论行业异质性。进一步的,将技术创新作为中介变量构建中介模型,并按来源方式将技术创新分为自主创新、技术引进及政府支持,探讨不同来源方式的技术创新在异质性行业集聚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关系中的中介效应差异。实证结果发现:(1)工业集聚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存在“先扬后抑”效应;考虑行业异质性,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行业集聚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资源密集型工业行业集聚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不存在非线性关系。在研究期内,工业整体集聚水平未超过拐点,工业的集聚效应发挥着主导作用,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行业集聚平均水平亦未超过拐点,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也呈现出促进作用。(2)研究时间段内,我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增长态势,并且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绿色技术进步呈现出技术密集型工业行业的水平最高,资源密集型工业行业的水平最低的行业异质性。同时,研究发现技术进步是影响工业全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原因,在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工业分行业层面也支持这一结论。(3)考虑技术创新来源的中介效应:就自主创新而言,在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工业行业中,均存在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15.6%、8.4%、4.6%,即集聚通过促进自主创新间接促进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就技术引进而言,仅在技术密集型工业行业中存在中介效应,占比为0.7%,即该类行业集聚可以通过促进技术引进间接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就政府支持而言,仅在资源密集型工业行业中存在中介效应,占比为11.5%,即该类行业集聚可以通过促进政府支持间接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根据上述结论,得出以下政策启示:引导工业适度集聚,避免过度集聚,发挥集聚正外部性,以实现有效的集聚,达到集聚的经济绩效和环保绩效的双赢;转变绿色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强化创新驱动机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工业集聚中的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和机制,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重视不同工业行业集聚中技术创新路径的选择,根据工业行业自身特点“因地制宜”的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路径,以达到创新投入的效用最大化。
其他文献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快速腾飞,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的高效率、公平和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发展的主题。而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
1990年代以降,随着民间文化整体语境学术思潮的到来,呈现艺术与所属乡土社会的互动关系成为民俗学与艺术学研究的前景。在当前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中,考察酬神演剧习俗活动如何在乡村社会中一再被表演、重复、传承的过程以及这一活动的开展在村落文化空间中的意义,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乡土社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振兴事业具有积极意义。河南省新密市李堂村历史悠久、积淀深厚、酬神演剧习俗传承完整。
良好的大气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空气污染问题。为此我国各级政府自2012年起先后出台了多份关于大气污染治理政策。面对目前复杂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亟需明确雾霾治理政策的作用,科学评估其有效性,辅助后续政策的制定,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基于2014-2020年国控站点小时数据,采用空间插值算法生成1*1km栅格尺度连续
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模式更偏向大中城市发展,要素、资源和政策多向大中城市及城市群地区倾斜,引发了城乡发展不平衡扩大、城市病和乡村病并存等问题。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要求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重视乡村振兴发展和小城镇发展。河南省位于中部地区,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是典型的农业农村大省。伴随着以郑州为核
灾异移过,是指当灾异现象发生时,君主把主要责任转移给大臣的一种行为。在西汉时期,当灾异现象发生时,当权者往往下诏自谴,调整统治政策,下诏选举贤能之士,主动承担灾异的相关责任,这种情况在宣帝之前表现得尤为明显。然而到了宣元以后,面对灾异频发,皇帝已不再承担灾异的责任,反而将其推给大臣乃至三公。宣元之际作为汉代灾异责任从君主转移到大臣的转折点,离不开西汉中后期社会危机和批判思潮的内在影响,且与汉武帝时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区域发展面临着诸多扰动和风险。在此背景下,经济韧性成为新兴的研究热点,被经济地理学者引入来分析不同地区抵御外部冲击能力的差异。但是,已有研究重点考察了经济结构、制度、政策、文化等区域内部因素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对区域外部联系的关注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为外部冲击,以中国2008-2011年270个地市为研究对象,测度了地市工业
明朝首创京察制度的目的是有效规范京官行为,净化官场风气。明前中期京察制度尚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至明后期,特别是万历时期,由于特殊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京察成为政争的工具。对万历时期京察进行研究,首先需要了解明代京察制度的大致情况:京察制度的建立过程;吏部、都察院掌察官员以及科道官员在京察中的职责,阁臣在制度规定上没有考察官员的权力,但在皇帝有意无意的特许之下常常能够干预京察的过程和结果;对四品以上和五品
新疆的史前文化研究一直以来备受学术界关注,该地区文化面貌复杂多元,是整个欧亚内陆早期文化研究的组成部分。铜器研究是了解该地区文化特征的一个基点,通过这一物质实体可以透视该地区这一时期的物质文化面貌和社会发展状况。本文将新疆青铜时代中期安德罗诺沃文化遗存中的铜器作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目前发现的铜器、铜制品和相关冶炼遗物,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新疆全区的安德罗诺沃文化铜器进行考古学和技术方面的综合探索。
亘在甲骨文中主要作为贞人名和国族名出现,贞人亘是武丁时期宾组一位常见的贞人,同时亘方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国。作为宾组贞人之一,亘贞的相关卜辞数量不少,大致有500余版,亘贞内容事类丰富,本文依据其内容划分事类,包括祭祀、气象、战争、农事、田猎、妇女、往来、呼令、福祸,以及部分辞义不明或辞例较少者。在此基础上对各类卜辞的特征详细考察,包括组类分布、刻写用料、贞卜用语等。在事类划分方面,继承饶宗颐先生《殷
在全球生产网络的影响下,劳动力嵌入其所在地方的特定制度、经济和社会关系实践之中。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渐放宽了城乡户籍制度,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不同尺度上流转,基于行业准入政策或市场准入制度进行职业选择。劳动力在流动过程中表现出了不同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网络组织特征,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劳动力在不同尺度地域范围内的流动,对劳动力密集型跨国公司的劳动力流动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不足。基于此,在全球生产网络研究不断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