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原发性肝癌是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三位,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且统计资料表明,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全世界平均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肝癌,我国占其中的45%[1]。由于其起病隐匿,早期缺乏典型症状,一旦发现多已进入中晚期,预后极差。因而,原发性肝癌尤其是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尤为重要。
目前临床对肝癌的治疗主要采取手术、放射治疗和药物化疗的方法。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5年复发率为61.5%,且能做手术切除的肝癌不足25%,即单靠手术治疗并不能完全切除癌肿和防止肝癌的复发和远处转移,且往往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放射治疗可使患者产生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免疫力下降等严重不良反应;化疗是目前治疗原发性肝癌最常用的方法,但是它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抑制作用不强,全身用药毒性较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祖国医学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显示了无可比拟的优势。祖国医学认为,癌肿的形成与发展是正邪矛盾双方竞争发展变化的过程,因此治疗肿瘤就是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使之有利于疾病向痊愈方面转化,所以扶正祛邪是指导肿瘤临床治疗的一条重要法则。
本实验采用的复肝春6号(FGC-6)是由河北省中医院毛宇湘主任医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拟定的方剂,本实验观察了FGC-6对临床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功能、临床症状等的影响及对H22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目的在于从生化、细胞、分子水平等探讨该方药抗肝肿瘤的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方法:根据《中国常见肿瘤诊疗规范-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2],选择2007年09月至2008年12月门诊及住院中晚期原发性肝癌(为临床Ⅱ期不能手术或为临床Ⅲ期预计生存期在3个月以上者)患者93例,按2:1比例,随机分为复肝春治疗组62例,常规化疗组31例,均治疗观察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临床症状、生存质量做出评价并取血检测外周血白细胞及肝功能,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通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生存质量、肝功能及外周血白细胞变化情况等,探讨复肝春6号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
另取50只20±1g KM小鼠右上肢腋下皮下接种小鼠肝癌H22细胞,24h后随机分为5组(1)生理盐水组(NS组):给予蒸馏水0.4ml灌胃,2次/d, NS0.2ml腹腔注射,1次/d;(2)氟尿嘧啶Ⅰ组(5-FuⅠ组):给予蒸馏水0.4ml灌胃,2次/d,5-Fu(20mg/kg)0.2ml腹腔注射,1次/d;(3)5-FuⅡ组:给予蒸馏水0.4ml灌胃,2次/d,5-Fu(10mg/kg)0.2ml腹腔注射,1次/d;(4)FGC-6组:给予FGC-6(1.4g)0.4ml灌胃(按生药量计算),2次/d,NS0.2ml腹腔注射,1次/d;(5)5-Fu+FGC-6组:给予FGC-6(0.7g)0.4ml灌胃,2次/d,5-Fu(10mg/kg)0.2ml腹腔注射,1次/d。另取KM小鼠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N组),于右上肢腋下皮下接种NS0.2ml,24h后给予蒸馏水0.4ml灌胃,2次/d,NS0.2ml腹腔注射,1次/d。以上各组连续给药10d。于末次给药后24h,分别称量各组小鼠体重,取尾静脉血检测外周血白细胞数,称量肿瘤组织、胸腺组织重量,计算抑瘤率和胸腺指数;以乳酸脱氢酶法(LDH法)检测脾脏NK细胞杀伤活性,MTT法检测脾脏淋巴细胞增殖活性,ELISA法检测Con A诱导的脾淋巴细胞IL-2的分泌量;通过观察各组小鼠肿瘤组织DNA ladder的形成,进行肿瘤组织细胞凋亡分析,以Western blot方法分析癌基因bcl-2家族中bcl-2和bax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以进一步探讨肿瘤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
结论:
1、复肝春6号可明显抑制肝癌患者癌组织的生长。
2、复肝春6号可明显改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肝功能、临床症状及免疫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3、复肝春6号可明显改善荷瘤小鼠机体免疫功能。
4、复肝春6号可诱导肿瘤组织中bcl-2、bax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变化,bcl-2基因的蛋白表达量降低,bax基因的蛋白表达量升高,从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5、复肝春6号和氟尿嘧啶联用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可降低氟尿嘧啶化疗所致免疫抑制作用,提高抗肿瘤效果。
本实验表明:FGC-6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疗效显著,且经动物实验证明FGC-6可通过提高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两条途径来抑制肿瘤生长;且FGC-6与氟尿嘧啶联用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可减少氟尿嘧啶的用量,减轻化疗所致免疫抑制作用,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