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引领经济进步的第一动力,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无论是研发投入总量还是研发投入强度均处于逐年上升的态势;2014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共计投入13,015.6亿元,同比去年增长接近10%,与2010年相比翻了一番。此外,2010年-2014年企业研发经费占全国总经费的比例均在700%以上并且逐年递增,2014年达到了77.30%;可见,企业研发费用越来越成为全国研发投入的中坚力量。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离不开研发投入的支持,而如何通过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来提高研发投入效率成为上市公司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基于2007-2015年制造业A股214家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研究分析了如何优化股权结构进而有效提高研发投入转化效率的问题。在理论研究方面,从熊比特创新理论、内生增长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三个方面研究股权结构影响研发投入转化效率的理论传导机制;在实证研究中,首先,运用分组回归方法对比不同股权性质上市公司研发投入转化效率的差异;然后,使用分层回归方法和门限模型分析优化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度,进而提高研发投入的转化效率;通过研究,本文发现:第一,加大研发投入可以促进公司绩效的提升。从整体上看,研发投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时,可以提高公司远期效益近11个百分点,短期效益0.6个百分点。第二,民营制造业研发投入转化效率明显优于国有企业。对于公司远期效益而言,民营企业研发投入转化效率是国企的4倍,外资研发投入没能显著改善公司绩效;此外,只有民营制造业公司的研发投入可以显著提高公司的短期绩效,说明国有股权性质抑制了研发投入转化效率的提升。第三,股权集中度对研发投入转化效率存在一重门限效应,即当股权集中度低于0.192时,研发投入转化效率较高;当超过门限值后,转化效率明显降低。说明过高的股权集中度会抑制研发投入转化效率。第四,股权制衡度对研发投入转化效率也存在一重门限效应,当股权制衡度低于2.130时,影响系数为3.456,而当股权制衡度超高门限值后,影响系数明显提高,说明适当提高股权制衡能够有效促进研发投入的转化效率。本文试图作出的创新尝试:第一,在股权结构分析中改变以往笼统的国有非国有划分,将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按照控制人性质进一步划分为国企制造业、民营制造业和外企制造业;第二,鉴于研发投入的滞后性问题,根据以往经验将研发投入滞后一期,并考虑到研发投入滞后性对公司远期绩效和短期绩效的影响,选择托宾Q和销售利润率两种不同指标来反映公司绩效。第三,在借鉴分组回归和分层回归方法的基础上,引用门限回归模型深入研究股权结构集中度和制衡度对研发投入转化效率的影响。但是,本文在样本选取时,剔除了未披露研发投入数据的相关样本,研究中可能存在一定的选择性偏差,可能会对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产生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