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域外题材戏曲研究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1238384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清末民初域外题材传奇杂剧为研究对象,从剧本出发,展现这一时期域外题材传奇杂剧创作状况。从而梳理出域外题材传奇杂剧在清末民初二三十年间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征。  绪论部分,主要完成了研究范围界定、阐述选题意义、文献综述等工作,指出近代传奇杂剧展示了中国传奇杂剧的最后历程和文化命运,具有独一无二的戏剧史意义和文学史意义。  第一章从三个方面对清末民初域外题材传奇杂剧的产生背景进行阐述。首先是社会背景,这一时期的中国内忧外患,面对着来自域外国家武力和文化的双重冲击,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寻求救亡图存之策,戏剧改良运动就是其中之一,这次运动以政治界力量为主导,以报刊杂志为传播平台,以传奇杂剧、京剧及其他地方戏、早期话剧为主要对象,旨在用戏曲这一通俗文艺达到“使民开化”。其次是创作个体,这些剧作家大都具有海外经历,接触过西学,并以救亡图存为主要创作意图,作品题材的来源主要是域外文学作品和时事报刊,与传统剧作家不同,这些剧作家的特殊经历也影响了他们创作的思想倾向。  第二章将清末民初域外题材传奇杂剧的思想倾向分为三类。首先,这个时期的爱国主义具有了时代新意,主要体现为与“殖民”、“专制”的对抗,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的社会革命,但是这些戏曲为政治服务的目的性太强,不免消弱了其文学性。其次,清末民初域外题材传奇杂剧作品中还极力宣扬了女性解放,剧作家希望通过剧作中提到的众多女杰的事迹,营造女子救国的热烈氛围。女性在此时争取到了更多新权利,关于这种现象的反思和讨论也体现在域外题材戏曲之中。  第三章主要研究清末民初域外题材传奇杂剧的艺术特征。首先,这些剧作中往往表现出情节冲突弱化、人物形象平面化的特征,这是因为剧作家把写作重点放在政治思想宣传之上而非文学特性。其次,传奇杂剧两者在文体规范上存在自我消解和相互借鉴的现象,传统戏曲固有的程式逐渐被打破。再次,戏曲语言得以革新,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政治思想的宣传,增加了戏曲语言的思辨性和通俗性,但同时也削弱了其文学性。最后,戏曲作品中提及到的舞美具有较强的写实性,从舞台、道具、服饰、礼节等方面实现了对传统戏曲虚拟化的突破。  以清末民初域外题材传奇杂剧为对象而进行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可以填补近代传奇杂剧研究领域的空白,同时对我们从文学视角了解那个特殊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时政歌谣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政治经济、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原因,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喜欢用歌谣来表达自己对于时事政治的看法与感想。无论是《诗经》的美刺说,还是《汉
过热蒸汽法再生活性炭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难降解有机物的冷凝废水,为去除冷凝废水中难降解COD,提高可生化性,采用紫外/臭氧活化过硫酸盐(UV/O3-Na2 S2 O8)氧化体系对活性炭
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歌的鼻祖,他们描绘自然,赞美自然,倡导与自然和谐相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生态批评特别是深层生态学的兴起,他
随着全国重点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迎来新一轮提标改造,其中部分污水处理厂对出水总磷(TP)的排放限值由0.5 mg/L降低为0.3 mg/L,甚至降至0.2 mg/L,这对城镇污水处理厂除磷提出
废名,原名冯文炳,湖北黄梅县人。在他的一生中,默默的耕耘着,激动过,平淡过,执着地寻找着活在这个世间最自然、最和谐的生活方式,并最终建构了属于自己理想的文学大厦。纵观废名的作
废水中含有浓度高、成分复杂的溶解性难降解有机物,是目前许多进水中工业废水占比较高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在新一轮提标改造中遇到的难题.以太湖流域4座进水含高比例难降解工业
以江苏省某城镇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试验及混凝+气浮深度除磷中试,探索了气浮工艺取代过滤工艺的深度除磷效果.结果表明:FeCl3的除磷效果最优,投加量为5 m
N2O是一种可以导致严重全球变暖的主要温室气体,污水的生物除氮处理过程被认为是N2O释放的重要来源.探究了缺氧-好氧(A/O)模式下SBR系统中N2O的释放特征和主要来源.结果表明:
为探讨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的深度净化技术,以农林秸秆生物质发电后的废料制成的生物质基材为填料,考察填料对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的处理效果,并借助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移动
以研发基于非工程措施的城镇污水高标准处理技术为目标,采用响应面分析方法,探究C/N、DO、温度等工艺参数对SBBR系统高标准除磷脱氮效能的综合影响.研究以C/N(A)、DO(B)和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