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清末民初域外题材传奇杂剧为研究对象,从剧本出发,展现这一时期域外题材传奇杂剧创作状况。从而梳理出域外题材传奇杂剧在清末民初二三十年间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征。 绪论部分,主要完成了研究范围界定、阐述选题意义、文献综述等工作,指出近代传奇杂剧展示了中国传奇杂剧的最后历程和文化命运,具有独一无二的戏剧史意义和文学史意义。 第一章从三个方面对清末民初域外题材传奇杂剧的产生背景进行阐述。首先是社会背景,这一时期的中国内忧外患,面对着来自域外国家武力和文化的双重冲击,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寻求救亡图存之策,戏剧改良运动就是其中之一,这次运动以政治界力量为主导,以报刊杂志为传播平台,以传奇杂剧、京剧及其他地方戏、早期话剧为主要对象,旨在用戏曲这一通俗文艺达到“使民开化”。其次是创作个体,这些剧作家大都具有海外经历,接触过西学,并以救亡图存为主要创作意图,作品题材的来源主要是域外文学作品和时事报刊,与传统剧作家不同,这些剧作家的特殊经历也影响了他们创作的思想倾向。 第二章将清末民初域外题材传奇杂剧的思想倾向分为三类。首先,这个时期的爱国主义具有了时代新意,主要体现为与“殖民”、“专制”的对抗,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的社会革命,但是这些戏曲为政治服务的目的性太强,不免消弱了其文学性。其次,清末民初域外题材传奇杂剧作品中还极力宣扬了女性解放,剧作家希望通过剧作中提到的众多女杰的事迹,营造女子救国的热烈氛围。女性在此时争取到了更多新权利,关于这种现象的反思和讨论也体现在域外题材戏曲之中。 第三章主要研究清末民初域外题材传奇杂剧的艺术特征。首先,这些剧作中往往表现出情节冲突弱化、人物形象平面化的特征,这是因为剧作家把写作重点放在政治思想宣传之上而非文学特性。其次,传奇杂剧两者在文体规范上存在自我消解和相互借鉴的现象,传统戏曲固有的程式逐渐被打破。再次,戏曲语言得以革新,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政治思想的宣传,增加了戏曲语言的思辨性和通俗性,但同时也削弱了其文学性。最后,戏曲作品中提及到的舞美具有较强的写实性,从舞台、道具、服饰、礼节等方面实现了对传统戏曲虚拟化的突破。 以清末民初域外题材传奇杂剧为对象而进行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可以填补近代传奇杂剧研究领域的空白,同时对我们从文学视角了解那个特殊时代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