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电影中的民族精神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dan91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西部电影”这一概念由电影评论家钟惦棐于1984年提出,其后历经了两次理论高潮期,一次是1984年到1987年,另一次是2000年以后至今,经过百家争鸣,学者们基本认同中国西部电影是以西部地域特征为基础,以西部文化和西部民族精神为内涵的电影流派。首先,从美学的角度来看,中国西部因其历史和地理的原因,保持着相对原始的自然风貌,这种迥异于现代都市风貌的异域风情既强烈地吸引着电影工作者追求“摄影机面前的真实”,符合电影创作中现实主义追求淳朴自然的风格,又能够更加鲜明地衬托故事情节,增加现代化与传统文明碰撞后产生的戏剧张力;其次西部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保持了传统的农耕生活,是中华文明的缩影,充满了民族精神的活力,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当现代文明不断冲击、改变着传统文化时,西部地区更加鲜明地表现出在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相互吸引、相互碰撞中所产生的民族的共同心理。但是,目前还没有研究者将中国西部电影系统地放置到民族精神的视阈中进行综合观照审视。以往的研究,通常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中国西部电影”这一概念的辨析,二是具体电影文本的研究,三是多角度的电影美学研究,四是电影产业化研究,遗憾的是在这些研究中对中国西部电影的历史缺乏系统的梳理,对西部电影的意义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本论文的创新点在于以史为线索,将中国西部电影置于民族文化的视野中,通过对“中国西部电影”内涵、西部电影导演对民族精神的探索、西部电影中的民族文化符号、西部电影的文化寻根与反思、西部电影对时代精神和民族命运的关切、西部电影中的英雄情结和生命意识以及西部电影中传统价值的嬗变等问题的理论阐释,以具体文本分析为切入点,以影片反映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为焦点,以现代化与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冲撞、融合为考量坐标,对中国西部电影进行了深入的文化与审美的探寻与解析。本论文首先在绪论部分阐明了民族文化与西部电影的关系,对西部电影的内涵进行阐述,对国内目前西部电影的研究进行综述,说明了从民族文化视野研究西部电影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第一章从电影导演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不同代际的导演成长背景的分析,阐明不同代际的导演对民族精神所做出的探索和诠释,从而反映在影片中,形成不同的影片叙事风格。第四代导演在电影叙事上比较遵循传统的纪实美学风格,善于讲述生活、讲述普通人的故事。他们类似于纪录片的视角和讲述手法比较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使观众产生强烈的真实感和贴近生活的质朴感。他们并没有运用过于繁杂和花哨的叙事手法,而是回归生活的本质,用最简洁也最真实的笔触还原生活的原貌,给观众带来最直观的印象,也更容易让观众融入其中,与剧中人的生活和遭遇产生共鸣。从而形成了西部片最典型的特点,那就是强烈的纪实性和真实性。第五代导演在影像的环境造型方面表现突出,他们在电影语言上超越了第四代所推崇的巴赞的纪实美学理论,用影像造型来表达思想感情,将造型的纪实性和意象相结合,强烈的“作者电影”风格实践了“影像美学”理论,其造型意识拓展了电影的表现功能,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电影创作的思维定势,并直接引发了中国电影在20世纪80年代的整体发展。第五代导演将环境造型作为电影的第一语言进行影片整体结构的创作,更加注重电影本质,将过去中国传统电影中的“影戏美学”真正发展成为“影像美学”。第六代导演成长于经济飞速发展的改革开放年代,比起第五代导演,他们在开放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接受了正规系统的教育,接触到大量外国现当代电影理论,拥有较高文化素养。第六代导演亲身经历了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变成市场经济给中国人的社会关系所带来的重大变化,经历了电影从神圣的艺术殿堂走入寻常生活,成为文化消费品的过程,所以,他们的影片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再高高在上俯瞰众生,而是更多地关注那些社会“底层”人物,如小偷、妓女、无业人员等的生存现状,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作为个体的人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状态,这使他们的作品在题材方面呈现出一种边缘化特点。这些影片中的人物不肩负更多的社会使命和历史责任,但在影片中依然会遇到在精神成长、性格完善时的种种挑战。在影像风格上,他们强调真实的光线、色彩和声音,大量运用长镜头,形成纪实风格。他们注重考察“底层”普通人的生活状态,用镜头将人们在历史转型时期的困惑和彷徨真实地记录下来,因此,他们的作品更加显得真诚,更加具有直面人生的勇气。第二章,西部电影中的民族文化符号及其审美功能,从西部电影的地域符号、民俗文化、民族音乐、色彩意蕴、方言等影像美学特征进行论述,说明了民族文化对西部电影的艺术滋养。第三章,西部电影的文化寻根与反思,对西部电影与儒释道文化关系的梳理,说明传统文化对西部电影价值取向及影像美学的影响。第四章,西部电影对时代精神和民族命运的揭示与关切,通过对具体电影文本的分析,揭示了西部电影中所表现的对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反思与考量。第五章,西部电影的英雄情结和生命意识,西部地区一直以来,是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还有很大一部分居民以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为生,所以他们的生活,较之经济发达地区,还很闭塞和落后。但正是这样的一种生活条件,造就了他们大气、朴实的个性。而港台的经济高度发达,但伴随着经济的繁荣,人们在心理上显得冷漠疏离。港台导演在中国西部拍摄影片,雄壮荒凉的自然景观在影片中被哲学化,与人物共同参与叙事,具有人文精神。港台电影导演的西部电影对于西部风情的造型,使他们的影片在艺术品味上得到提升,为影片获得艺术上的成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西部电影发掘出了西部地区的自然之美和生命之美,一方面反映在对自然和苦难的认识,另一方面又反映在自然与生命的和解,即对“天人合一”的感悟。以四五六代导演的影片为例,通过导演阐述,表现了他们对生命意识的关注。第六章,西部电影中传统价值的嬗变,严酷的自然环境、传统的沉重负担和变革现实的强烈愿望便构成了中国西部片特有的主题,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民族的历史沧桑。比较而言,港台电影人的重点不在于赋予西部景象的历史厚重性,而是更加注重个体生命心灵的诉求,情绪的表达。在港台这样经济高度发达,熙熙攘攘的城市生活的映衬下,人们在繁华的物质享受中更觉内心的孤寂,需要一片净土来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国西部地区壮美的色彩、绮丽的景观在他们眼中是一种充满异域风情的奇观,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观,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愁,是“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浪漫。西部地区的自然景象,与杏花春雨的江南,与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现代化都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西部苍茫和雄浑的自然景观,结合港台电影工作者细腻柔情的情感诉求,强烈的对比营造出中国西部电影另一种独特的美。这一章通过对西部电影通过对西部题材历史剧的重构,说明了这一时期,西部电影导演在政治与经济大潮的裹挟之下集体失语的状态以及向大众文化的示好。
其他文献
随着电信技术的发展,多样化的业务需求已成为驱动通信网络发展的关键要素。电力系统行政交换网络是为电力系统生产和经营管理业务建立的网络,在智能电网建设的大潮下,视频监
继电保护是维护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继电保护的正确动作意义重大。因此电网对继电保护提出了可靠性、灵敏性、选择性和速动性的“四性”要求。而电网的“四性”正是
四色猜想是图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从猜想到定理历经三代证明:1976年阿佩尔和哈肯的计算机辅助证明、1994年西缪尔等人的修正、2005年贡蒂埃的形式证明。每一代证明都有其
阐述了高职院校商品花卉专业的寒暑假专业社会实践办法,主要包括活动提出的背景、活动的办法以及相应的经验和教训等.
综合我国流体输送用钢管现行标准,简要分析化工设计时流体输送用钢管标准的一般选用要求,避免由于设计人员误用而发生安全事故。
目的:探讨先兆流产阴道出血的发病机理,分析凝血功能、血液黏度、血清激素水平和子宫动脉血流指数对先兆流产阴道出血的影响及用药前后的对比观察,探讨滋肾育胎丸对阴道出血症
为了研究坦克热烟气红外辐射特征,针对某型坦克柴油机,利用GT-SUITE建立了仿真计算模型,通过后处理模块模拟得到了排烟管排出的主要辐射气体的摩尔分数。建立了一种能够快速
目的探讨多种健康教育形式对武警某部男兵性观念和性知识的教育效果。方法整群选取某支队2个武警中队随机分为综合性教育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教育,综合性教育组还接受
运用SWOT分析方法,从优势、劣势、发展机遇和威胁因素等4个方面对荆州高铁经济的开发进行分析研究,并由此提出促进荆州高铁经济新发展的几点建议:做好城市建设文章,打造宜居
在工艺装置的管道设计中 ,进行支吊架设置的设计时 ,应正确遵循设置方法和选用原则 ,应使支吊架间距不超过管道刚度允许值并满足柔性要求 ,列举了具体选用原则 ,并对可变弹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