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思工业革命以来“高产出、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人类不得不选择新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关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很多,但从少数民族生态文化角度来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并不多见。目前云南省内民族学和人类学专家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研究,个别现象描述多,系统研究和理论概括少。因而,从我国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的现实出发,拓展和深化云南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研究,是一个重要而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本研究在前人相关研究记述和本人对嵩明苗族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状况调查的基础上,系统整理和挖掘云南少数民族蕴含在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禁忌习俗、民间口传文学、村规民约和习惯法中的多样性生态文化,认为云南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在思想观念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生态观、在伦理道德里爱护生命的生态伦理观和在实践活动中适应自然的生态行为习惯具有合理性。进而,笔者指出:在人类发展主题定位于“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云南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作为一种具体化、可操作性很强的生存方式,在物质、精神和制度层面都对可持续发展有借鉴和启示作用,即在物质层面,为农业、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在精神层面,为塑造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内源”调节机制提供借鉴;在制度层面,为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环保制度提供启示。因此,云南少数民族生态文化是人类理性的产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其古老的生态智慧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树立科学的生态观,重视生态文化的制度化建设,并将不同的生产技术方式与不同的道德境界相结合,使之实现现代转换,从而为实现人与自然更高层次的和谐发挥新的功能。
本研究最后指出,面对我国发展的巨大挑战和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文化和生态环境都已出现危机的现实,就云南的实际情况来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从重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的生态文化遗产;探索适合的生产技术方式,防止简单的拿来主义;加强生态教育和民俗文化教育等方面处理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吸收借鉴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中的合理因素,有利于切实保护和修复好生态环境,促进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走出生存与发展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