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乳腺外科2005年-2017年初治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发病年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与分子分型及手术方式分布情况及随时间变化趋势。方法:收集2005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间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初治原发性乳腺癌,用EXCEL制表统计。将2005年-2017年分为2005-2008、2009-2011、2012-2014、2015-2017四个时间段,分别用Q1、Q2、Q3及Q4表示,分析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外科治疗方式的分布情况及变化趋势。数据的分析应用SPSS 26软件。定量资料的描述用中位数及四分位间距,不同时间段单变量的分析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定性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年间收治的初治原发性乳腺癌患者逐年增加,不同时间段收治的病人数量呈上升趋势。发病中位年龄为50(44-58)岁,高峰年龄为41-60岁,四个不同时间段中位年龄分别为49、50、50、51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不同年龄段(≤30,31-40,41-50,51-60,61-70、71-80、80-90)在不同时间段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1,P<0.001),其中<40岁逐渐下降(Q1-Q4:16.8%-12.2%);61-70岁明显增加(Q1-Q4:11.6%-17.1%);其他年龄段无明显变化。不同时间段临床分期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6.06,P=0.026),0期在Q1-Q2增加(2.9%-4.4%),在Q2-Q4呈下降趋势(4.4%-1.1%);I期明显增加(Q1-Q4:26.2%-42.6%);II期呈下降趋势(Q1-Q4:62.5%-45.9%);III期在Q3-Q4呈增加趋势(7.1%-10.4%)。不同时间段组织学类型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834,P=0.012),浸润性非特殊癌、浸润性小叶癌、粘液癌及其他癌无明显变化,非浸润性癌及微浸润癌显著增加(Q1-Q4分别为:3.3%-5.2%、0.1%-3.9%)。不同时间段分子分型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75.721;P<0.001),Luminal型显著增加(Q1-Q4:30%-77.9%);HER2过表达型、三阴型呈下降趋势(Q1-Q4分别为:26.5%-10.5%;43.5%-11.5%)。不同时间段新辅助治疗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似然比x~2=124.881,P<0.001),新辅助化疗在Q1-Q3(5.0%-21.9%)呈显著增加趋势,在Q3-Q4(21.9%-16.9%)下降;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增加(Q1-Q4:0.0%-0.5%)。不同时间段的手术方式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66.920,P<0.001),改良根治术呈下降趋势(Q1-Q4:84.8%-33.8%);保乳术先增加后下降(Q1-Q2:14.1%-18.7%;Q3-Q4:16.2%-17.6%);乳房全切术呈增加趋势(Q1-Q4:0.6-47.9%);乳房重建呈增加趋势(Q1-Q4:0.5%-0.8%)。不同时间段腋窝淋巴结处理方式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65.814,P<0.001),SLNB显著增加(Q1-Q4:0.6%-73.8%);ALND呈下降趋势(Q1-Q4:99.1%-25.1%)。结论:本研究显示12年间收治的原发性乳腺癌逐年增加,中位年龄为50(44-58)岁,高峰年龄为41-60岁,<40岁呈下降趋势,61-70岁呈增加趋势。早期乳腺癌的占比呈增加趋势。病理类型以浸润性非特殊癌多见,非浸润癌与微浸润性癌增加,Luminal型显著增加,HER2过表达型与三阴型比例呈下降趋势,新辅助化疗与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呈上升趋势,保乳术及单纯的乳房切除术的比例呈增加趋势,已成为目前外科治疗的主要术式,乳房重建也呈增加趋势。腋窝淋巴结的处理以前哨淋巴结活检为主并呈增加趋势。通过对12年间单中心收治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外科治疗的回顾性分析,其结果基本反映了我国东北地区乳腺癌的流行病学的特点,外科治疗术式的变化和趋势,保乳手术和乳房重建术的比例较低,需要进一步改善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