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阶级社会,意识形态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还是一种精神现象,是建立在社会物质基础之上,反映一定社会的经济形态和政治形态的观念上层建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的观念上层建筑,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产物,是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中国建设实际的科学社会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价值,提出了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方法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向全世界宣告:“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仅就意识形态而言,新时代意味着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预示着面临的重大挑战,还蕴含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必要性、紧迫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问题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状态和思想路线问题具有很强的关联性,是党和国家的形象问题,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否获得国内人民衷心拥护、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问题。本文从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首先,对意识形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概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背景(如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历程和特点,意识形态建设现状和挑战等)进行审视,旨在为后面的研究作好铺垫、打下基础。其次,立足“建设”,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实践镜鉴进行审慎分析,对影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因素进行认真考究,准确把握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应坚守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明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抓手,阐明在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与时俱进地改进方法、创新载体,做好相关保障工作。基于上述研究思路和内容安排,本文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板块展开研究:第一板块,主要包括导论、第一章。这一板块主要介绍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出发点和理论价值、实际意义,以及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一课题相关内容的研究成果。同时,就研究对象的相关概念进行详细地介绍,旨在对意识形态的“概念演变”“内生逻辑”进行历史和逻辑地梳理,并对其生成发展进行积极探索。通过概括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内涵”和“发展样态”,并结合具体的建设现状和面临的现实挑战,为下文的“具体建设”做好前提准备。第二板块,主要包括第二章、第三章。第二章主要阐述和分析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历程、特点。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线,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划分为探索确立和深入发展两个阶段。以新时代为新起点,全面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全面深化。纵观整个过程,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对待意识形态工作历来高度重视,能够做到与时俱进调整创新意识形态、能够做到通过党的先进性建设保证政党意识形态与社会意识形态的相融相合、能够做到兼顾国内外两个大局进行统筹建设。第三章主要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现状和面临的挑战。通过对理论成果、实践效果和国际影响三个层面的概括和总结,阐释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取得的成就。通过阐述建设过程中少数党员认知存在不足、理论研究方面存在不足和具体践行方面存在的不足,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存在不足的主要原因和需要努力的方向。通过分析和审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场域变迁”“安全威胁”“技术挑战”等问题,进而阐述和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三板块,主要包括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结束语。第四章主要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理论上通过阐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相关论述,实践层面通过比较分析苏联、美国和新加坡三个具有代表性国家在意识形态管理工作方面的经验教训,为新时代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提供科学指导和参考借鉴。第五章主要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因素和原则要求。通过分析影响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性因素、前提性因素和制约性因素,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相结合”“党的领导与人民参与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治理相结合”等基本原则。第六章主要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抓手和保障举措,提出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者、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建设、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奠定人才基础、提供学术支撑、巩固重要渠道。同时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改进意识形态建设方法、创新意识形态建设载体的着力点,并从“动力”“法治”和“政治”三个层面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保障。结束语部分对全文进行简要的总结,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