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小食心虫普通气味受体基因的功能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laohu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molestaBusck是一种世界性害虫,严重危害仁果类和核果类果树。第1代和第2代幼虫危害桃树、油桃和李树等果树的幼芽,之后转移至梨园和苹果园进行为害,第3代和第4代幼虫主要以果肉为食,具有典型的季节性转移寄主危害习性。有研究发现,寄主植物挥发物组分的变化是引起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梨小食心虫可以通过敏锐的嗅觉系统感知寄主植物释放的挥发物成分来识别寄主。梨小食心虫嗅觉相关基因研究主要集中在性信息素结合蛋白(pheromone binding proteins,PBPs)、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s,OBPs)、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s,CSPs)和气味降解酶(odorant degrading enzymes,ODEs)等,而对普通气味受体(odorant receptors,ORs)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本研究通过梨小食心虫雌虫触角转录组数据,克隆获得5个GmolORs基因并对其序列和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GmolORs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卵、幼虫、蛹和成虫)、成虫不同组织(触角、去除触角的头、胸、腹、足、翅)和雌成虫不同日龄触角(1、3、5和7日龄)中的表达谱,应用爪蟾卵母细胞表达系统和RNA干扰技术,研究GmolORs的功能并进行验证,主要结果如下:
  1.以梨小食心虫触角转录组数据为基础,获得的5个GmolORs基因,GmolOR7(MH844555 )、GmolOR9(MK548580 )、GmolOR12(MK910370 )、GmolOR20(MH898864)和GmolOR21(MH898865),分别具有8、7、7、7、5个跨膜结构域,具有ORs典型的结构特征。多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5个GmolORs基因相互之间的同源性较低,只有31.26%;5个GmolORs聚类到5个不同ORs分支,说明它们在进化上高度分化。
  2.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不同发育时期比较:GmolOR7、GmolOR9、GmolOR12、GmolOR20和GmolOR21在各发育期均有表达,但以成虫期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发育期(P<0.05);成虫不同组织部位比较:GmolORs基因均主要在成虫触角中表达,尤以雌虫触角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雄虫(P<0.01),在成虫其他组织中少量表达甚至不表达,据此推测,GmolORs在梨小食心虫整个发育过程中,可能或多或少地均参与了寄主植物挥发物的识别。不同日龄雌成虫触角比较:GmolORs基因在不同日龄雌成虫触角中均有表达,且以3日龄时表达量最高,推测GmolORs在宿主-植物定位和产卵地点选择等方面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3.爪蟾卵母细胞表达系统结果显示,GmolOR9对供试47种气味组分中的8种寄主植物挥发物组分有反应,分别为酯类(顺-3-己烯乙酸酯、庚酸乙酯、丙酸丁酯和己酸乙酯)和醇类(芳樟醇、顺-3-己烯醇、正己醇和异辛醇);其中,异辛醇的反应显著高于其他气味组分。GmolOR12分别对醇类(癸醇)和醛类(庚醛、辛醛、壬醛和癸醛)寄主植物挥发物组分有反应;其中,壬醛的反应显著高于其他气味组分。GmolOR20和GmolOR21对供试的性信息素组分以及寄主植物挥发物组分均无反应,说明它们可能对本研究以外的气味组分有反应。
  4.利用RNA干扰技术结合触角电位试验研究GmolOR7和GmolOR9的功能发现,注射dsOR7后,GmolOR7在雌雄虫中的表达量和雌虫对乙酸丁酯的EAG反应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注射dsOR9的雌雄虫中GmolOR9的表达量和雌虫对顺-3-己烯乙酸酯的EAG反应显著降低(P<0.05)。据此证实,GmolOR7和GmolOR9分别参与了对乙酸丁酯和顺-3-己烯乙酸酯的识别。
其他文献
设施蔬菜生产中过量化肥施用造成一系列土壤问题: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等。减少化肥投入,寻找可替代或减少化肥用量的措施,成为当下可持续农业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单项试验选取连作5年以上蔬菜大棚,设置7个处理,其中2个对照:不施肥和常规施肥,5种替代化肥的措施:蔬菜专用肥、高温闷棚、叶面肥、增施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进行小白菜大田试验,从四个方面(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和小白菜产量和品质)进
学位
我国秸秆资源产量丰富,但利用率不高,长期以来,大量的秸秆被弃置或焚烧,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也给农田土壤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破坏。秸秆的主要成分木质纤维素结构较为复杂,在自然条件下分解较难,在秸秆的利用过程中,一般需借助微生物分泌降解酶类使其分解。研究发现,木质纤维素的高效降解并不是某种单一微生物分泌单一的酶类完成的,而是多种微生物同时分泌多种酶类的协同作用。因此,筛选和研究高效秸秆降解菌群是解
学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园林绿化产业规模日益扩大。大面积绿化(公园、公共绿地、行道树等)产生的树枝、树叶、残遗花草等园林废弃物量日益增多,以往焚烧或填埋等园林处理方式不能满足资源化利用和城市环境保护的要求,更不能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适应。而园林废弃物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元素,通过无害化处理可以资源化循环利用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生物质炭化是将生物质废弃物通过热裂解转化成生物质炭的过
蚜虫是危害严重的农业害虫。利用蚜虫的天敌(如寄生蜂)和微生物病原菌等对蚜虫进行生物防治是综合防治策略中的重要环节。病原微生物感染和寄生蜂寄生激发蚜虫的免疫防御系统,启动一系列免疫反应以抵抗感染和寄生。深入了解蚜虫的免疫防御机制是生物防治蚜虫的前提。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是研究蚜虫及半翅目昆虫的重要模式昆虫。然而,目前对豌豆蚜免疫系统抵御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作用机理的研究和解析
学位
豌豆蚜虫(Acyrthosiphon pisum)是豆类作物上的重要害虫,是研究生态物种和分子生物学的模型生物。我们设计了一组实验,以评估高温对豌豆蚜虫在各种豌豆品种上的种群参数的影响,温度分别为27,30,33,36和39℃。对于活若虫,发育期(从出生到成年)在27℃时最高,在390C时最低。在所有温度下,幼虫发育迅速,而在39℃时,记录的发育时期缓慢。从27℃到最佳36℃的未成熟发育速度迅速增
学位
麦长管蚜Sitobionavenae是一种世界性害虫,主要取食麦类作物及禾本科杂草。研究表明,麦长管蚜不同地理种群和不同寄主来源种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分化,说明该蚜具有分化出不同生物型的潜力。但目前对麦长管蚜不同寄主来源克隆之间遗传分化的研究还不是特别充分,关于该虫生物型分化和地理分布的研究极其有限,而该虫生物型分化的遗传基础和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更是空白。本研究使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对来自中国9个省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