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动脉血栓性疾病已经成为我国首位死亡原因,阿司匹林在治疗与预防动脉血栓性疾病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抗动脉血栓治疗的基石。2009年,国际抗栓临床试验协作组(Antithrombotic Trialists’Collaboration),再次强调了阿司匹林在缺血性动脉疾病二级预防中的作用,Meta分析表明抗血小板治疗使联合终点事件下降1/4,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减少1/3,非致命性中风减少1/4,血管疾病病死率减少1/6。然而,部分人群存在对阿司匹林治疗反应低下的现象,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 AR).患者规律服用常规剂量的阿司匹林仍不能减少临床缺血性动脉血栓事件的发生,称为临床阿司匹林抵抗。通过实验室方法监测血小板聚集功能未得到有效抑制,称为生化阿司匹林抵抗或实验室阿司匹林抵抗。前瞻性临床研究的资料分析显示,实验室阿司匹林抵抗患者血管事件风险增加。实验室阿司匹林抵抗客观反应了血小板功能,可以作为阿司匹林抵抗与否的区分标准。阿司匹林抵抗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清楚。通过对老年人群阿司匹林抵抗的现患率调查及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的基因学基础进行研究,揭示阿司匹林抵抗发生机制是我们研究的主要目的。第一部分老年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现患率调查研究目的:调查AR现患率,评价光比浊法和血栓弹力图法诊断AR的一致性和科学性。研究对象:2008年4月~2010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309医院、海军总医院以及25个干休所,具有冠心病、脑梗死、外周动脉硬化性疾病的汉族人群,服用阿司匹林75mg~100mg,≥1个月。患者年龄≥65岁。排除标准:服用氯吡格雷,噻氯匹定,潘生丁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急性血管事件患者;血小板计数<150.000/μL或>450.000/μL,血红蛋白<8g/L。不能配合调查,不愿参加调查者。研究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内容包括问卷调查、临床检验、血栓弹力图、光比浊法血小板聚集试验;血小板抗原PAC-1、CD62P等项目。AR诊断标准:Ⅰ.AA(花生四烯酸)作诱导剂,血小板聚集率≥20%。Ⅱ.ADP(二磷酸腺苷)作诱导剂,血小板聚集率≥70%。符合2项为阿司匹林抵抗(AR);符合其中一项为阿司匹林半抵抗(semi-AR);两项均不符合者为阿司匹林敏感(aspirin sensitivity).Ⅲ. AA作诱导剂,血栓弹力图法检测血小板抑制率≤50%。结果分析使用统计软件SPSS13.0.研究结果:服用阿司匹林患者临床特征:共计调查了431例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外周动脉硬化性疾病的汉族患者。男283例,女148例,年龄:65岁~92岁,平均年龄73.824±8.03岁。不同方法检测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AA诱导光比浊法(LTAAA):AR检出率13.69%。ADP诱导光比浊法(LTAADP):AR检出率30.16%。AA诱导血栓弹力图(TEGAA):AR检出率23.67%。三种方法一致性差,kappa均<0.4。LTAAA联合LTAADP法:AR检出率8.35%;semi-AR检出率38.05%。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假如采用LTAAA联合TEGAA法:AR:8.82%,semi-AR:19.72%。剔除semi-AR后,与传统应用LTAAA联合LTAADP法诊断AR相比,在诊断AR二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kappa=0.981。结论:AR患病率直接与血小板功能检查方法相关,两种方法联合,能够提高AR诊断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在老年人群中,采用LTAAA法AR现患率13.69%。采用LTAAA联合LTAADP法,AR现患率8.35%。采用LTAAA联合TEGAA法,AR现患率为8.82%。第二部分SNP与阿司匹林抵抗遗传关联性分析研究目的:》筛查与阿司匹林抵抗关联的基因多态性位点(SNP),揭示阿司匹林抵抗发病的基因学基础。研究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基于LATAA分类法:AR=59例(病例)与AS=372例(对照)。基于LATAA联合LATADP分类法:AR=36例,semi-AR=164例,AS=231例。两两之间比较SNPs差异。>采用候选基因法:入选14个基因27SNPs位点。>结果分析应用haploview4.2软件、THESIS软件和在线软件SNPstats等。研究结果:1. HO-1rs2071746(-413A>T)与AR关联与野生型A-等位基因相比,T-等位基因为AR发生的危险因素;T等位基因的最优遗传模式是显性遗传模式;在显性遗传模式下,与野生型AA相比,AT+TT基因型显著增加AR风险;经年龄、性别校正后,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T+TT基因型同样显著增加AR发病风险。2.COX-1基因多态性与AR关联COX-1rs1330344(-1676A>G),与野生型A等位基因相比,G等位基因增加AR风险;G等位基因最优遗传模式为隐性遗传;基因型差异无显著性;以rs1330344为主的单体型与AR相关联,突变型是AR发生的危险因素。以rs1330344为主构成的单体型与AR相关联。3.ACE基因rs4332(547C/T)与semi-AR相关野生型C等位基因是semi-AR危险因素,突变基因T对semi-AR有保护作用;突变基因T的最优遗传模式为显性遗传模式;在显性遗传模式下,与野生型CC相比,CT+TT基因型与AR负相关;经年龄、性别校正后,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T+TT基因型显著降低AR发病风险。结论:》COX-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AR相关联;COX-1rs1330344(-1676A>G)多态性是影响汉族人AR发病的主要SNP位点,以COX-1rs1330344为主的单体型与AR发病相关联。(?)HO-1rs2071746(-413A>T)与中国汉族人群AR相关联。(?)ACErs4332(547C/T)与中国汉族人群semi-AR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