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危机的爆发证明,以美联储为主的金融监管机构未对影子银行体系实施有效的宏观审慎监管举措是最终导致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金融危机之后,从美国政府的改革方案、英国议会的相关法案及欧盟理事会的改革蓝图中都可以看出为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选择方向,即在继续强化微观审慎监管的路径基础之上,全面推进宏观审慎监管路径的运行。目前,我国金融不稳定性还不是显性的,但绝对不是说我国没有金融不稳定的隐患。近些年以来,包括信托公司、私募股权基金、金融租赁公司和网络金融公司等在内的非传统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模式的出现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不可忽视的一股重要力量,它们到底对传统商业银行体系的冲击有多大;对我国目前金融运行状况能够产生怎么样的影响;这些所谓的“影子银行”与宏观经济调控、货币政策之间有没有必然联系等一系列问题都亟需金融监管当局解决。本文从中外影子银行不同的生成背景为出发点,在深入分析影子银行的期限错配、流动性转换、高杠杆和信用风险转换等内生属性的基础之上分类阐述了中国广义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现状,并以此为基准测算出中国广义影子银行的季度规模数据,尝试构建出中国金融稳定性指标框架,并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中国影子银行现已渗入到实体经济的各个层面,需要监管当局充分引起重视,对其合理进行疏导,发挥影子银行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本文后半部分充分借鉴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在影子银行体系监管方面的经验教训,尝试从中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最优监管路径。最后,本文认为,现阶段我们应当不断地去总结,去透彻我们之前的金融监管体系,以“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需要、与市场发展相协调、与投资者风险承担能力相吻合”为监管思路,基于短期目标和长期规划,从中国影子银行的现实角度着手,最终构建出一条真正意义上符合我国实际发展需求的影子银行宏观审慎监管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