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上山下乡”运动,成为影响一代青年的政治运动,一大批知识青年而后陆续成为中国文坛的主力军,关于知青生活的记忆大量的隐藏于文学作品之中,这段经历使得知青身份的作家具有一种独特性,成为作家创作的重要资源。文学创作呈现“知青”生活是人们回忆那段历史的重要方式。“知青”记忆是如何进入作家的创作,作家又试图以怎样的方式将这段经历呈现在文学作品之中的呢?关于知青记忆的集体叙述数量众多,但是随着时代语境的变迁,我们会发现作家的历史记忆也在随之变化,这与作家创作理念、心境、时代语境都有很大的关系,正是因为这一点,知青记忆在作家手中具有了无限的张力,也显示出作家的独特之处。本文选择王安忆的小说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知青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初期,其创作关于知青生活叙述,以插队青年的个人感受、孤独为主,如“雯雯系列”;在寻根时期,作品试图从传统文化来解读农村,于是中国式的神话《小鲍庄》出现;寻根后,现代意识的探索中王安忆首先想到乡村,那里具有现代意识的一群青年在传统观念的束缚下,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宣泄出来的“三恋”;到了新写实出现时,王安忆将视角似乎转入大都市上海,但上海这样的城市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是充斥着保姆、从农村走来的干部,向城市突围的乡人,所以王安忆是具有知青身份的作家中具有独特性的,这也是本文的出发点。本文贯穿王安忆小说创作历程,与不同时期的文学思潮为参照点来剖析“知青”记忆在其创作中是以何种方式显现,呈现出怎样的文学价值。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分析王安忆知青记忆对其创作产生的影响:“出上海”与王安忆“知青时代”、知青记忆在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的隐性显现、知青记忆影响下王安忆小说创作的启示。第一章“出上海与知青时代”,论述的是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王安忆知青生活经历及独特性。第二章“知青记忆在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的隐性显现”,分析王安忆知青记忆在其小说世界呈现出的隐性方式。分别以“伤痕”文学时期,王安忆小说回顾“知青”时,展现理想的双重破灭;“寻根”文学时期,王安忆“知青”叙述充斥着对农村的想象;接下来,王安忆对小城性意识的探索,创作了“三恋”;新历史主义时期,王安忆知青叙述呈现出异质记忆的身份焦虑;进入新世纪文学以来,王安忆将知青记忆融入对乡村美的发现。通过上述分析使得她的“知青”记忆呈示有别于主流思潮的创作。第三章“知青记忆影响下王安忆小说创作的启示”,笔者发现,正是因为王安忆记忆中的知青生活,使其小说常常出现个人与地域的冲突以及记忆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