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公共性教育研究

来源 :三峡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tombo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伴随改革开放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我国传统人际关系类型发生巨大变化,公共生活领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展。以交往实践、相互共享和内在自我约束为显著特征的“公共性”成为新时代公民的特有属性在公共生活的众多领域和维度中呈现展开。  一方面,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公共生活空间的不断萌发扩大,物质层面的丰富促使社会发展到一个“公共的世界”阶段,全新的公共生活模式正在呼唤每个公民内心公共性的充盈;而另一方面,当前公民整体的公共性品质仍付之阙如,多数公民只具备基本的公共规范而缺乏从内而外唤醒的公共意识、公共情感和公共行为。一种区别于过去传统公德教育外部灌输的、更深层挖掘公民内心层面公共感受和体验的、教育路径由内而外展开的公共性教育,基于目前社会公共程度的拓展加深正迫切急需。  大学生是公共生活领域的重要参与主体,加强大学生公共性教育,培育大学生公共性品质,健全大学生公共性人格,对引领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和智慧渐次生长,推动社会整体文明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描述了公共性涵义的中西发展溯源和哲学地位历史演进,尝试对公共性的概念、特征和作用进行阐述,指出公共性包含公共意识、公共情怀和公共行为三个逻辑递深的层面。相应的,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公共性教育,在内容体系上也具体包含公共意识教育、公共情怀教育和公共行为教育。  对于大学生公共性教育现状的分析,通过广泛收集较新的著作、期刊文献以及主流网络媒体报道等,结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本、教育环节的研究,认为:当前大学生公共性教育依托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展开,教育成果初具,但仍存在不足,其成因主要在于教育理念滞后、教育主体重视不足以及教育供给能力有限。  基于上述具体问题,提出了当前加强大学生公共性教育的路径应遵循大学生道德养成规律,明确时代性与前瞻性、科学性与系统性、实践性与渗透性三层教育原则,设立公共意识、公共情怀、公共行为三重教育目标和三维教育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重视教育主体多元化、教育资源多样式和教育路径多向度的整合,营造大学生公共性教育全方位的育人氛围。希望本研究能为大学生公共性教育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推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使当代中国大学生在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获得公共性品质的内心根植和行为外化,成为具备公共性品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气候变化成为当今社会的一项重要议题,为防止全球气候发生“危险”状况,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
何为法律?何为有效的法律?这样的问题只要人类还在依赖法律作为协调行动的规则,就无法被放弃。因为对这个问题的悬置意味着放弃了我们在面对法律的强制力时通过对其合法性、有效
随着论坛、微博、脸书等新兴社交工具的流行,传统诽谤与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方式相结合,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形态——网络诽谤。如今互联网上捏造事实侵犯公民名誉权的情况时有发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