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在体外通过建立三维细胞培养方式,为体外研究帕金森病发生及治疗机制提供一种新的、更接近人体的模型。 方法: 本实验首先利用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K-N-SH与鼠尾Ⅰ型胶原建立起三种培养模式:1.三维细胞模型培养;2.鼠尾Ⅰ型胶原铺板后再将SK-N-SH细胞种植在这种单层胶原铺板的孔板上,我们称作coated细胞模型培养;3.直接将细胞铺在孔板上,称作二维细胞模型培养。利用环境毒素1-甲基-4-苯基吡啶(MPP+)处理以上三种培养模型,建立帕金森病体外疾病细胞模型。用MTT方法分析各细胞模型在药物处理后的细胞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的方法检测各个模型在药物处理后α-synuclein表达量的变化;倒置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及HE染色方法比较三维模型中SK-N-SH细胞经药物处理前后形态的变化。免疫荧光检测α-synuclein在不同模型中经药物处理前后的表达变化。所有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 结果: 1、细胞对MPP+的毒性敏感性下降: MTT比色法检测发现MPP+对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K-N-SH具有损伤作用,其损伤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在传统二维培养中,MPP+(1mmol/L)处理SK-N-SH细胞24小时后细胞活力较对照组明显下降(5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在三维模型组与coated细胞模型组中,我们发现MPP+处理24小时后,细胞活性较对照组下降不明显,为对照组的74.5%。且三维细胞模型组的细胞经药物处理48小时后,细胞活性与对照组相比仅降低33.8%。 2、细胞在三维模型表面的形态特点: 扫描电镜显示,Ⅰ型胶原材料制成的三维模型呈纤维样交织,并有一定的空隙。细胞在三维模型里面呈类球形生长,可发现细胞间突起交汇。与对照组相比,MPP+处理后24小时,处理组中的细胞出现皱缩趋势,细胞突起缩短,减少。三维模型表面出现的异常高密度聚合物,我们猜测是皱缩的细胞。但在三维模型切片,HE染色显示,从模型的顶部到底部都有细胞分布,经过MPP+处理24小时后,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形态未发生明显的改变。 3、Alpha-synuelein表达量增加: MPP+处理24小时后,三维模型组α-synuclein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出现上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与传统二维模型组及coated细胞模型组相比(分别为5.2倍,6.3倍),其仅上升了1.9倍。 4、Alpha-synuclein聚合物从细胞核向细胞质或者细胞基质转移: MPP+处理24小时后,三维模型α-synuclein蛋白在核周围聚集明显增多,可以观察到在细胞质及临近细胞膜部分有较大颗粒状α-synuclein聚合物沉积,而在MPP+处理48小时后,核周及细胞基质中的α-synuclein聚集现象不明显,提示24小时后,α-synuclein聚合物已从细胞质向细胞外转移。在传统二维模型组及coated组中仅发现处理组细胞的α-synuclein表达出现增加,而并未发现α-synuclein聚合物沉积的现象。 结论: 1、三位细胞模型培养状态下,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K-N-SH对MPP+的毒性敏感性下降; 2、在体外展示了在三维环境中的细胞形态,以及在药物处理之后的形态变化; 3、三维模型在MPP+处理24小时后观察到α-synuclein表达量增加,异常聚集,并且发生异位。 本研究首次利用三维细胞培养模型经过药物处理成功构建体外帕金森疾病模型并模拟了α-synuclein的异常聚集现象,为α-synuclein分泌学说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法,同时为体外帕金森病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