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研究以国外引进的秋眠级数为2、4、6、8的7个苜蓿品种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了苜蓿扦插生根阶段茎段中和返青、再生、休眠阶段根系中的赤霉素(GA3)、生长素(IAA)和脱落酸(ABA)三大类内源激素的含量变化过程,以期为揭示内源激素对苜蓿生长的调控机理,以及合理使用生长物质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苜蓿茎段扦插生根过程中,IAA含量的高峰与根原基出现的高峰是相一致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国外引进的秋眠级数为2、4、6、8的7个苜蓿品种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了苜蓿扦插生根阶段茎段中和返青、再生、休眠阶段根系中的赤霉素(GA3)、生长素(IAA)和脱落酸(ABA)三大类内源激素的含量变化过程,以期为揭示内源激素对苜蓿生长的调控机理,以及合理使用生长物质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苜蓿茎段扦插生根过程中,IAA含量的高峰与根原基出现的高峰是相一致的,低水平的GA3含量和一定浓度的ABA含量有利于不定根的形成。在温度25℃,湿度70 %条件下苜
其他文献
为了探索南方多雨地区烟田土壤养分流失特征,于2005~2007年连续三年在湖南江华烟田进行定位试验,在烤烟生长期连续监测或测定了烟田降雨、径流、径流养分含量、烟田不同层次土壤养分含量和含水量、烟株生长动态、烟株养分含量;并依据这些田间实测数据研究了:(1)降雨量、降雨强度、雨前土壤含水量和烤烟叶面积指数对烟田径流量和径流系数的影响,以及土壤养分含量对径流养分含量的影响;(2)烟田不同层次土壤养分含
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E.C.6.3.1.2)是植物和革兰氏阴性微生物在氨同化过程中的关键酶,转GS基因的植物具有抗除草剂和抗盐渍等非生物胁迫的特性。二氢吡咯-5-羧化物合成酶(Δ1-pyrroline-5-carboxylate synthetase,P5CS)是植物体内合成脯氨酸的关键酶,转P5CS基因的植物对盐胁迫也表现出了较高的耐受性。本论文研究以
烟草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烟草马铃薯Y病毒(PVY)已成为我国烟叶生产的主要病害,发病烟株大幅减产,甚至绝收,感病烟叶采收烘烤之后其色泽、香吃味均较差,品质大为降低。培育抗病品种被认为是最经济有效的控制方法。但利用常规育种途径培育抗病品种年限长,效率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可以缩短育种进程,避免繁冗的接种鉴定过程,节省人力物力,提高育种效率。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方面:(1)配制抗感组合VAM×中
改善作物的光合性能、突破产量的限制一直是国内外的重要研究方向。许多科学家认为,继“绿色革命”和杂种优势利用之后,改善光合作用将会成为产量潜力突破的最主要途径。提高水稻的光合作用,创造C4水稻是满足亚洲粮食需求的唯一方法。通过C4转基因技术改善C3作物光合作用,以期提高作物产量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是,转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基因能否提高C3作物的光合速率和产量仍存在较大的争论。
杂种优势(heterosis)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各种生物,从低等(真菌类)到高等动植物凡是能进行有性生殖的,无论自花授粉还是异花授粉,都可见到杂种优势现象;它是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的有效手段,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CMS)在杂种优势的应用中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向日葵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尤其在中国西北部土壤较贫瘠的地方,是很重要的经济作物。在
两优培九(LYP9)是中国水稻育种学家育成的超级杂交稻,本论文主要介绍了对超级杂交稻LYP9及其亲本九个样本的SAGE转录组数据的重定位和结果分析,从转录组水平寻找子代和亲本间差异表达的基因;及后续杂种优势相关候选基因数据库的构建工作,为揭示杂种优势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随着越来越多的杂种优势相关的基因被发现,中科院基因所和我们合作构建了第一个杂种优势相关基因的数据库HRGD。还根据数据分析需要开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小麦作为世界第一大粮食作物,有着明显的杂种优势,有效利用其杂种优势,是提高小麦产量的一条重要途径。关于小麦杂种优势的研究,最近几年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要将杂交小麦大面积推向生产,仍有诸多科学技术问题需要攻克,如:强优势组合的更新与选育,以及高效制种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建立。由于小麦是自花授粉作物,播量大,繁殖系数相对较低。因此,如何经济有效地生产大量的杂交种子,
为解决我国西北地区在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和退耕还林还草战略中抗逆、高产、优良牧草资源短缺问题,本研究采用从美国风蚀研究中心(USDA—ARS, Wind Erosion Research Unit, KSU)引进的猫尾草(Phleum Pratense)、扁穗冰草(Agropyron desertorum)、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
试验于2006~2007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作物标本区遮雨棚内进行,在夏播(2006)和春播(2007)玉米生育期内,通过人工模拟降水装置,研究不同雨量下微集水种植技术对玉米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及增产效应,以期为玉米旱作栽培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2006年夏玉米播后75d内,全生育期230、340和440mm降雨量下,微集水种植平均株高比对应雨量下传统平作分别高出33.50%、24.4
人们为了追求高产而大量使用化学肥料,致使土壤肥力特别是土壤有机质含量迅速下降,同时大量未被利用的土壤养分流失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本文旨在低施肥下通过秸秆翻压还田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提高化肥利用率及土壤肥力,增加作物抗衰老性,从而提高作物产量。试验于2006年~2007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作一站进行,作物种植方式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小麦品种为西农2000,玉米品种为陕单902。试验共设5个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