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唐人街是美国华裔聚居的社区,也是无数华人初到美国的落脚之地。美国唐人街的历史几乎同美国华人史一样长。自美国华裔作家在美国文坛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以来,唐人街就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中。华裔作品中的唐人街诞生于中国传统(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化资源)和美国文化(华裔文学的生成土壤)。在华裔文学里,唐人街不仅仅是故事发生的地点,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与美国主流社会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展现了浓缩在异域空间里的中国文化景观。老一代华人把自己从前在中国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家庭氛围通通携带到美国这个陌生的国度,蜗居在唐人街里安身立命。对他们而言,唐人街能够提供给他们作为中国人所需要的一切文化营养,唐人街就是中国。美国华裔作家基本上是在美国成长的第二、三代华人,他们其中的一些人就居住在唐人街,还有一些幼时曾经生活在唐人街。唐人街既是华裔作家的现实生活空间,也是其文学想象空间。比起父辈来,他们接受美国的文化和教育,不再困守唐人街,能够较快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但是,作为少数族裔的一支,美国华人的文化身份注定要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被标识出来。加之父母的言传身教和唐人街的熏染,中国文化的传统其实早已渗透到新一代华人的血液中。对于美国华裔作家来说,把中国文化当作他们主要的写作资源,把对中国文化的书写当作表述自我的重要途径,其实就是中国文化在对他们潜移默化地发生着作用。无论他们自己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我们都可以肯定地说,具有双重身份的华裔作家群体有着强烈的中国文化情结。但是,被父辈携至美国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唐人街封闭的环境中发展极其缓慢,呈现出与其母国在空间上隔绝、在时间上滞后的面貌。而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中艰难寻求生存与调适之道的群体,美国华裔作家很难自由地宣泄其中国文化情结。因此,华裔作家作品中的唐人街文化显然与其遥远的母体中国文化相异。唐人街,既包含华裔作家群体的共同认识,又熔铸了作家个体独特的内心体验。作为美国多元文化和世界移民现象重要产物的美国华裔文学在当代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美国亚裔学者金依莲指出,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不仅具有文学意义,从整体上说,它还兼有社会综述功能。对于个体而言,任何内心的情结,最终都可以追踪并归咎于一个人心理成长过程中,在心理、心灵层面曾经遭受到的真实的情感创伤与剥夺。在唐人街这块文化飞地上,华裔作家纠缠于两种异质文化之间,反映了他们在寻求身份认证过程中的复杂矛盾心态。唐人街恰似“剪不断,理还乱”的结,萦结在他们的心头,呈现在他们的作品中,挥之不去,成为一种厚重的感情积压。因此,分析文本的书写形式和阅读形式,追溯华裔群体在异域的情感历程,探究中国文化情结在文本中的表现,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本文以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的唐人街世界为切入点,解析唐人街与美国华裔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唐人街已自觉地成为溶入作家个人意念倾向的具有强烈文化属性的文化符号,是华裔作家中国文化情结的表现。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是历史考察和社会背景分析,了解生存在异质文化语境中的华裔的遭遇以及作为一种真实的历史与现实语境的唐人街。第二章对汤亭亭、黄玉雪、朱路易等作家的作品进行分析,说明文本中唐人街文化符号的意蕴,观察华裔文学与唐人街的互动关系,了解华裔作家的中国文化情结是如何在作品中再现的。第三章说明华裔作家借助唐人街宣泄其中国文化情结的调适策略和书写态势。第四章简要介绍当代唐人街的新变化以及华裔作家写作中心的转移。在多元文化的推动下,华裔及华裔文学正努力超越唐人街,逐渐进入美国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是华裔作家的中国文化情结会伴随其写作始终,唐人街永远不会从华裔文学中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