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与怀旧——贾樟柯与是枝裕和日常生活影像的比较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insun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亨利·列斐伏尔在《日常生活批判》一书中论述到,日常生活包含三个元素:工作、家庭和私人生活、闲暇活动。随着工业社会的来临,在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成果的同时,人的主体性在这种变革的社会关系中,开始慢慢丧失。个体在工业化生产中成为了“工具人”,“闲暇”时光开始变得弥足珍贵。列斐伏尔因此提出“总体的人”作为最终目标,并将“闲暇”作为现代社会不断异化的批判的方式。日常生活与电影具有近亲性。本文选取贾樟柯与是枝裕和进行对比,正在于两者的影片都以表现闲散的日常生活为主,影片中的主人公处于溢出社会分工之外的闲暇状态。进而在这个层面上,两者影片中的日常生活实现了对日常生活的批判,与日常生活理论形成了暗合。同时,贾樟柯与是枝裕和作为同时代的导演,具有共同的问题意识。他们的影像注重捕捉时代进程中所暴露出的现代性问题。贾樟柯以现代化进程中,新事物对旧事物的碾压作为叙事载体;是枝裕和将镜头对准处于后工业文明的日本,表现对传统日常生活的怀念。两者对日常生活的呈现上存在着历时性的更迭关系,分别表现出“创伤”与“怀旧”的现代性主题,流露出共同的现代性忧思。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其实就是对现代性理论的阐述。这也进一步契合了研究对象与理论之间的关系。此外,两者的影片表现出共同的纪实主义美学风格,又营造出影片的缓慢气质。这种“缓慢”建构在镜头语言的运用以及叙事节奏的编排上。影片中的缓慢风格也为当下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一个镜像,在加速的社会化生产中,我们是否要适当的放慢脚步,体验日常生活中的闲暇时刻。本论文在绪论的基础上梳理了“日常生活”的理论发展,并以电影史的发展为脉络辨析了日常生活与电影之间的关系。论文主要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节,论述了贾樟柯与是枝裕和的影片所共有的纪实主义美学风格以及共同的日常生活批判意识;第二章节和第三章节,分析了贾樟柯与是枝裕和的影片在空间与行为、记忆、审美以及形式层面的差异,从漂浮于日常生活表象的衣食住行、饮食男女着手,探究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同时总结出两者影片缓慢风格的营造方式;第四章节,由日常生活影像的特质反思现代社会的“时间悖论”现象以及对电影发展所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反思。
其他文献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急速发展,机械臂已普遍应用在多种领域,在《“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中更是将机械臂列入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发展行动中。随着工业生产工艺的不断提升,机械臂所担任的任务变的更为复杂,同时制造业从重复性生产向用户定制、个性化生产转型,从而对机械臂的轨迹跟踪控制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对于机械臂轨迹跟踪控制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两关节机械臂为研究对象,在滑模控制的基础上,对其轨迹跟踪方法进
学位
学位
张浩文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陆续在《天涯》《天津文学》《椰城》等杂志上发表中短篇小说,先后结集出版四本中短篇小说集《狼祸》《三天谋杀一个乡村作家》《鞋子去找鞋子的朋友》《长在床上的植物》(其中包含重复篇目),在一篇篇深沉厚重、土色土香的作品中张浩文倾注以人文主义情怀,表现对底层民众的关怀和对现实社会的关注。进入21世纪,张浩文开始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史诗性的视角来关照农民与农村的命运变化,《绝秦书
学位
学位
赵树理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争议性最大的作家之一。全面考察赵树理研究的态势与成果发现,从九十年代开始,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逐渐多元,研究深度逐步加强,然而,研究趋势的稳定向好并不代表赵树理再无争议。本论文分为四章,将九十年代以来围绕“赵树理方向”的认识、赵树理的民间立场、赵树理的多重身份、赵树理与“五四”新文化之关系等重要问题所产生的核心分歧做学理性爬梳,以期为当下赵树理研究的全面与深入做出尝试性补
学位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机器视觉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变电站巡检机器人自主导航技术提供了很多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础。其中环境感知是机器人自主导航技术的基础与关键。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道路的环境感知技术研究主要针对具有明显道路标线或者具有明显边界标志的结构化道路,相关算法的应用较为成熟,但室外变电站道路宽窄不一,且路面长期受到雨水冲刷,使得原有道路的车道线模糊不清,已有的算法并不能很好地适用。针对上述情况,本文提出一
学位
朱鸿(是)当代著名学者和散文家。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散文创作,凭借其大量历史意蕴丰富、地域风格独特、知识内涵深厚的文化散文跻身于当代散文大家之列。在朱鸿的文化散文集中以“长安”命名的散文集就有十几部,如《长安是中国的心》、《长安新考》、《长安:丝绸之路的起点》、《唐长安的信仰》等,他以宏大的散文创作格局和开阔的历史视野集中展现了长安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本文以朱鸿的长安文化散文为研究对象,在
学位
文学中的公案书写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长时间的流变,受到了官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也多少反映了民间伦理观,并在内容与形式上做了民间化的尝试。在文艺政策和文艺观念的要求、影响下,解放区作家在书写新的题材、新的人物时,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案件题材的书写。解放区文学中的案件书写不仅记录、描绘了种种解放前法律秩序的乱象,表现了在“恶法”空间下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而且书写了在建立新秩序时,革命话语是如何引导民间力量,
学位
在近现代转型过程中,中国遭遇了时空层面上的全方位的民族身份认同危机,出现了“跨世纪焦虑”。从时间上来说,中国被迫加速进入现代性的历史进程中,从空间概念上来说,西方的启蒙文化成为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宰制性力量而具有绝对的话语权。这种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与认同形成了紧张关系,遭遇时间与空间双重维度的合法性危机。使得本土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焦虑辐射到了个体、阶级、性别、知识分子等多维度范畴当中。在时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