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近海陆源污染、围填海和旅游发展等人类活动的消极影响,近海鱼类自然栖息地的生态服务能力日趋减弱,生境类型结构单一化,生态环境质量迅速降低。近海区域的鱼类产卵场、育幼场和育肥场栖息地环境呈现显著的碎片化、低生态价值化和离岸化特征。受此影响,近海渔业资源呈现低龄化、个体体长小型化趋势,渔业资源可持续性和稳定性遭到破坏,海洋渔业资源陷入恶性循环。当前,修复和改善近海鱼类栖息地的结构和功能,成为了促进渔业资源健康可持续性亟需解决的生态科学问题和生态工程问题。海洋牧场通过在水体中投放人工鱼礁、增殖放流、构建立体化监测平台等方式,构建适用于不同区域的近海渔业资源保护修复模式。其中通过人工鱼礁重建适宜生境,修复近海海洋生态环境,养护渔业资源已成为近海生态修复和渔业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然而,在鱼类生境修复区域进行人工鱼礁建设需要深入讨论两方面科学问题:1.基于鱼礁建设的鱼类生境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和结构的完整性;2.基于鱼礁建设的鱼类生境区域鱼类行为的适应性和选择性。根据经典生态演替理论,新建的人工鱼礁鱼类生境区域首先会吸引底栖恋礁性鱼类,其次是中上层鱼类。因此,研究底栖恋礁性鱼类对鱼礁区域在行为上的选择和适应不仅是鱼礁礁型投放前设计的需要,同时也是海洋牧场选址的重要参考。研究典型岩礁鱼类对于人工鱼礁生境的行为响应特征有助于解析人工鱼礁的“集鱼”机理,进而提高人工鱼礁生境修复功能,实现渔业增殖。本研究选取岩礁鱼类中的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作为目标鱼类,研究其在幼鱼和成鱼两个生活史阶段(幼鱼阶段,体长:11±0.5 cm和成鱼阶段,体长:30±0.5 cm)对鱼礁生境变化的行为响应特征,以期为养护增殖型人工鱼礁的设计和工程建设以及海洋牧场适宜生境选址等提供科学参考。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研究不同生活史阶段许氏平鲉在不同结构人工鱼礁周围的时空、庇护、栖息特征;(2)研究不同生活史阶段许氏平鲉对人工鱼礁在不同流场环境的响应特征和分布变化;(3)研究不同生活史阶段许氏平鲉在不同人工鱼礁周围以及不同流场环境下聚集情况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分析其日内时间尺度上的波动情况,从而获取幼鱼与成鱼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时间序列变化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许氏平鲉幼鱼具有显著的集群和负趋光性行为。立方体型鱼礁(Cubeshaped artificial reef,CAR)对幼鱼的诱集效果最好,平均聚集率MGR(Mean gathered rate,MGR)为47.21%,其次为金字塔型鱼礁(Pyramid-shaped artificial reef,PAR),MGR为28.82%,再次为星型鱼礁(Star-shaped artificial reef,SAR),MGR为14.95%,最后为圆管型鱼礁(Tube-shaped artificial reef,TAR),MGR为9.02%。在静水环境(Flow field environment 1,FE1)中,除PAR与SAR外,幼鱼在其他两种鱼礁区域的聚集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流水环境(Flow field environment 2 and 3,FE2和FE3)中,幼鱼在四种不同鱼礁的MGR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同一鱼礁在不同的流场环境中,诱集幼鱼的效果不同,具体为:除CAR外,其他三种鱼礁在静水和流水环境中的MGR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流场环境中,四种鱼礁内、外的幼鱼MGR也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许氏平鲉成鱼的负趋光性和集群行为相对不明显,PAR对成鱼的诱集效果最好,MGR为40.15%,其次是CAR,MGR为36.34%,再次是SAR,MGR为12.75%,最后是TAR,MGR为10.7%。在FE1中,成鱼MGR在四种鱼礁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FE2中,成鱼MGR在TAR与SAR中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PAR与CAR的成鱼MGR存在差异性显著(P<0.05);在FE3中,PAR与CAR的成鱼MGR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除了PAR外,其他三种鱼礁对成鱼的诱集程度受流场环境的影响较大,即成鱼MGR在三种不同的流场环境中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流场环境中的成鱼在鱼礁内、外的聚集情况表现不同,其中:在FE1中,除CAR外,其他三种鱼礁内、外成鱼的MGR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FE2中,除SAR外,其他三种鱼礁内、外成鱼的MGR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FE3中,CAR与PAR内、外成鱼的MGR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SAR和TAR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对幼鱼和成鱼在不同鱼礁的分布数量进行小波分析发现:幼鱼和成鱼数量在不同鱼礁周围的小波周期不同,CAR周围的幼鱼与成鱼数量的日内小波波谱连续性最强,波动较大,即日内的数量变化极为显著,TAR波动则相对较小。在同一实验流场环境中,随着实验时间的增加,许氏平鲉幼鱼与成鱼在四种鱼礁的小波波谱性连续性逐渐减弱,即许氏平鲉在鱼礁区域的日内聚集率趋于稳定。4.鱼礁结构、流场环境及其交相互作用均对许氏平鲉幼鱼和成鱼的聚集有极显著影响(P<0.01),鱼礁结构对幼鱼和成鱼的聚集效果影响更显著。综上所述,许氏平鲉对不同礁体的长时间序列行为上的连续观测表明,许氏平鲉在不同生活史阶段对不同礁体的行为选择呈现不同,同等条件下,流速对成、幼鱼的影响呈现出较大差异。在建设人工鱼礁中,可重点考虑PAR和CAR,其对岩礁鱼类生境的修复较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