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复杂性研究是在复杂性科学蓬勃发展,对社会科学影响日益加深,教育复杂性研究日渐兴起,教育改革向开放化、自组织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教学研究范式从简单范式向复杂范式转换的背景下提出的崭新课题。其主旨在于揭示教学复杂性的实质和结构,探索教学系统发展演化的机制,揭示教学主体在教学中的行为方式,阐明学生在教学中获得发展的机制,进而揭示教学的运行规律,为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提供理论依据,为教学实践提供思想源泉和启发建议。教学复杂性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复杂性科学,包括一般系统论、耗散结构论、协同学、涌现论、混沌理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和自组织理论。一般系统论阐明了系统的一般性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系统的一般运行规律等问题。耗散结构论揭示了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态的条件下通过涨落实现系统进化的规律。协同学揭示了多组分系统通过组分间的竞争与协同产生有序结构的机制。涌现论阐明了系统复杂性生成的方式。混沌理论描述了系统于有序与无序之间的特殊状态及其特征和规律。复杂适应系统理论阐明了适应性主体通过相互作用生成复杂性,推动系统发展演化的规律。自组织理论揭示了系统发展演化的自组织特性和自组织规律。它们均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着重探索系统的复杂性现象和复杂性问题,为教学复杂性研究提供了理论源泉。教学实质上是在一定教学目的下,由一定的学生和特定的教师组成的复杂适应系统,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信息为处理对象,在教学主体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复杂适应系统。教学系统具有开放性、适应性、自组织性和耗散结构等特征。教学复杂性是教学系统空间上的关系和结构与时间上的演化方式和路径的整体呈现,是在教学主体相互作用中涌现出来的系统性质。教学复杂性包括组分复杂性、结构复杂性、操作复杂性和运动复杂性四种类型。组分复杂性是指组成教学系统的教学主体自身的复杂性。结构复杂性是指教学系统内部组分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关系结构的复杂性。操作复杂性是指教学系统及其主体对教学信息的反应方式和处理方式的复杂性。运动复杂性是指教学系统在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路径的复杂性。教学复杂性随教学系统的形成而产生,依教学系统的发展而演化,随教学系统的解体而消解。教学复杂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场景和教学现象表现出来。教学复杂性基于教学主体在一定规则的制约下的适应性行为,通过主体间的相互作用,以涌现的方式生成。教学主体是适应性主体,以探测器、过滤器、记忆库、处理器和效应器构成适应性行为机制,既能接收环境信息,又能向环境输出信息和作用,还能将加工处理后的信息内化为主体的知识经验。教学主体之间在一定的规则制约下相互作用,“教学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系统的基本规则。主体间的相互作用是教学复杂性生成的基本机制。在教学主体间的相互作用中,主体之间形成一定的关系,教学系统形成一定的结构,主体之间的竞争与协同使教学系统处于动态的发展演化中。教学主体在相互作用中,通过目的匹配、资源交流、自我建构实现自身的发展。教学复杂性在教学系统远离平衡态的条件下,基于教学主体的适应性行为,在主体间的相互作用中,通过涨落,引起系统关系结构的重组,涌现出新的总体模式而生成。通过对教学复杂性的性质、类型和生成机制的探索,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教学复杂性是教学系统本身具有的一种性质。(2)教学复杂性的根源在于人的复杂性。(3)教学复杂性在主体间相互作用中生成和发展。(4)教学复杂性有其特定的表现和运动规律。(5)教学复杂性对教学存在多方面的影响。教学复杂性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理念,如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地位与学生相同,但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和角色;师生关系是在师生互动中现实地建构的;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关联性、适切性、丰富性和发展性,教学内容的处理要注意多样化、建构性和动态性;教学过程是一个交往建构的自组织过程;教学环境应是一个“学习共同体”等等。深入挖掘教学复杂性所蕴含的意蕴,对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