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构件生态学理论,对猴樟各构件种群在不同生境下年动态变化及生物量差异、不同树龄间的结构差异、幼苗出土后一年内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野外猴樟种群的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生境中相同树龄猴樟,老枝生物量均为:一级枝>二级枝>三级枝;新枝生物量,林中木、孤立木均为:二级枝>一级枝>三级枝,而林缘木却为:一级枝>二级枝>三级枝。在新、老叶生物量对比中,林缘木和林中木均为:一级叶>二级叶>三级叶,而孤立木为:二级叶>一级叶>三级叶>四级叶。根生物量变化规律基本呈现:孤立木>林缘木>林中木。
随树龄增加,猴樟芽总量逐步增加。新生枝上的活芽率稳中有降,死芽率逐渐增加;多次生枝活茅率逐渐降低,死芽率逐渐增加。在猴樟生长过程中,最初几年以一级叶、二级叶对植株生长贡献最大,第5a以后,二级叶、三级叶和四级叶的多少对植株的光能利用有主要影响。在猴樟的生长过程中,总有3个枝级左右的枝条构成树冠主体。
在一年动态观测中,林中木标准枝没有产生二级枝条;林缘木标准枝二级枝条数目在原有基础上略有增加;孤立木标准枝上二级枝则全为新生枝。林缘木和孤立木产生了三级枝,但数量很少。树冠中上层的枝条分枝角度多小于中下层枝条分枝角度。不同生境猴樟植株均表现出新叶先大量萌发,然后老叶迅速死亡的特点。
在猴樟幼苗的生长过程中,一级叶面积的增长和一级叶数量的增长不保持完全同步性。一级枝条的长度和粗度基本保持同步增长。一级枝分枝角度最初逐步增大,后期保持相对稳定。植株在4月份对茎的投资最大,其次为叶和根;5月份以后对叶种群的投资最大;对根种群的投资比例开始并不稳定,直到7月底以后才稳定在20%左右;对茎的投资开始先下降,然后增加,以后又下降并稳定在25%左右;对枝条的投资开始较大,下降以后又保持缓慢增加趋势。
调查资料表明猴樟种群分属缓慢增长型种群、快速增长型种群、衰退型种群、稳定型种群。野外猴樟林人为破坏严重,应加强猴樟野生资源的保护和生态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