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田德禄教授在治疗肝硬化腹水辨证属“阴虚水停”的患者时常采用滋水清肝饮化裁收效。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回顾中西医对肝硬化腹水的认识及诊疗进展,探讨滋水清肝饮在治疗肝硬化腹水阴虚水停型患者方面的价值。方法:回顾历代经典学医著作,搜集整理有关腹水类疾病的论述及方药,探讨其病名演变、病因病机和治疗,探究滋水清肝饮方源及方义;以“肝硬化腹水”、“中医药治疗”、“滋水清肝饮”、“阴虚”为关键词,在中文电子期刊数据库上收集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公开发表的文献,整理肝硬化腹水中西医诊疗进展,分析比较滋水清肝饮与其他方药在治疗肝硬化腹水阴虚水停方面的异同。结果:1.类似腹水表现的疾病在古代有“水”、“水病”、“卒大腹水病”、“大腹水肿”、“水胀”、“水鼓”等专门的名称。病因提到了运气失常(岁水太过、不及等)、六淫侵袭(“邪气内逆”、热淫所胜、火淫所胜、湿热郁蒸)、正气虚损(大病或下痢后、妇人产后、积虚劳损)不能运化水液、水湿浸渍(新热食讫入水自渍及浴)等。病机主要为肾脾虚弱,肺与三焦不利,水湿内结。治疗上自汉至宋代保存有大量攻逐祛水及利水消肿为主的方剂,显示出逐水利水在治疗腹水方面曾是主要手段。元、明以后对以腹部胀大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称“鼓胀”或类似名称者渐多,少有专门论及腹水者,对类似腹水症状的描述混于“水肿”等病之中,无专门之名称及病机分析;治疗上认识到攻下存在损伤正气的不足,“下”法应用渐少,多按“鼓胀”治疗。2.现代中医对肝硬化腹水的病机认识及治疗多数仍参照“鼓胀”进行,有部分文献提到了肺失通调水道、三焦不利导致腹水产生的观点。3.西医在明确腹水原因方面可测定血浆和腹水蛋白比值(SAAG)或行腹腔镜检查,治疗方面除传统方法外还可使用生长激素,疗效尚有待验证。4.滋水清肝饮针对的病机是肝郁化火,燥伤阴血,肾阴亏虚,或兼火燥生风。文献报道的对阴虚型肝硬化腹水的治疗重视益肾滋阴与利水两方面的结合。结论:1.类似腹水表现的疾病古代名称多与“水”有关,元、明之后渐以“鼓胀”概称。但“鼓胀”涵盖范围较广,肝硬化腹水称为“水臌”更能体现其症状特点及历史渊源。2.古代医家对于腹水类疾病病机的认识,重视肺脾肾三脏在水液代谢中的核心作用及“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等经典理论,突出“肾主水”之功能失常及三焦闭塞,这些与当今分析肝硬化腹水时参照的“鼓胀”病机“肝脾肾三脏受损,气血水瘀积腹内”有一定区别。3.西医治疗肝硬化腹水无突破性进展,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远期疗效方面有优势。4.滋水清肝饮较其他治疗阴虚型肝硬化腹水的方剂更符合这个时代的病人特点,值得临床进一步实践、挖掘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