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陀散文化小说文体论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2345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登文坛的师陀是一位有着文体意识的作家,曾被称作“多姿多采的小说体式的探索者”。在形式各异的探索文本中,高度凝集了他的个性气质、思想认知并能将这些内在话语融入到话语系统、文本结构、文体风格等显在形式中的,是与其个人秉性完全契合的散文化小说文体。   本文正是力求在纵向上对师陀小说文体形成演变的动态过程进行梳理,在横向上对师陀早期和成熟期阶段的小说文本作静态地分析归纳,以期更全面深入地把握师陀个性化小说形成胁后的文体风貌,通过对文本的细致解析去洞悉一个作家的精神结构和思想内核。本文所作的文体学研究不只是囿于话语体式和结构方式等的文本自身研究,还涉及到社会文化环境、作家内在心理机制等外部因素考察。   引言部分回顾了评论界对于师陀研究的发展历程,总结了研究的现状和不足,阐明了文章的主题立意。第一部分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阐述师陀早期文体探索中的文本张力与悖谬:语言的质拙与诗性、意象氛围美与残酷的诗意、美好景致与人事丑陋的对峙、张扬恣肆却缺失深度的讽刺。第二部分首先概括了散文化小说的艺术特性,然后以将师陀文学生命推向巅峰的《果园城记》作为研究个案,详尽论述师陀散文化小说的个性化建构。他通过对故事情节的简化和对人物形象的类型化淡化小说的叙事成分;通过抒情性的语言修辞、主体直接、间接的抒情方式和回忆性的笔调浓化小说的情感色彩;使用具有独特性的多样抒叙视角进行写作,并用一种心理情感为线索的深层结构来统领全篇。结语部分指出师陀《果园城记》之后形式转变的得与失,认为散文化小说文体是师陀艺术成就的最高代表。
其他文献
路遥,这个游走于“城乡交叉地带”的作家,始终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对新时期“黄土地”上的人们的生活和奋斗历程进行了全景式的展现,塑造出了一大批性格鲜明、具有典型意义
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直接影响着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的质量。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学段的变迁,中高年级的识字教学逐渐淡化,学生习作中的错别字层出
期刊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交通建设至关重要.道路桥梁施工过程中质量缺陷、质量事故的出现,不但延长了施工工期,更增加了承建单位的施工成本,甚至引发安全事故的发生,造成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