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渐加快,市政管线在城市中的需求数量和种类日益增多,面对落后的市政管线供给机制,城市地下空间的有效合理利用显得尤为重要。综合管廊作为一种资源集约化、安全性能高、环境效益佳的管线敷设方式,有效地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综合承载力,成为我国“十三五”规划的重点民生工程。综合管廊项目迎来建设高峰,初始投资大、建设运营经验不丰富等项目特点逐渐显露,PPP模式因具有解决政府资金匮乏、充分调动社会资本资源等优势在管廊的建设中被政府青睐。但在以往的PPP项目实际操作中,政府部门对PPP模式产生的路径依赖致使其只是按照经验简单套用BOT、TOT少数几种模式,而一般说的BOT其实至少包括BLOT、BOOT两种模式,考虑补贴等实际情况,以上模式可能又会延伸为更多的形式,如SBLOT、BLSOT、SBOOT、BOSOT等。因此,在采用PPP模式开展综合管廊建设运营之前,如何科学合理地识别出最适宜的PPP模式,是综合管廊项目顺利运行的关键。明确PPP模式分类是选择的基础。本文首先解读了PPP的定义并澄清了几种容易混淆的相关概念,在梳理具有代表性的PPP模式分类的基础上,总结了适合我国PPP发展现状的模式分类。鉴于PPP三级分类模式众多,本文采用两阶段选择。首先分析综合管廊项目特点及政府运用PPP模式的目的,设计综合管廊项目PPP模式匹配表,初步识别出综合管廊项目适用的PPP模式为DBO、DBTO、DBFO、BLOT、BOOT和BOO六种。其次,从主体投资、所有权归属、运营收入来源三个角度解析不同PPP模式的区别特征,采用定序变量的方法对六种模式进行私有化程度划分。然后运用“市场化指数”的设计思路,从项目性质特征、预期运营收益、市场环境、政府能力及预期、社会资本资源能力五大方面建立综合管廊项目PPP模式选择的指标体系。最后结合OWA算子赋权与可拓物元评价构建PPP模式选择模型,建立PPP模式选择定量化方法。同时,结合两个案例,陈述模型的具体应用过程,根据项目实际,分析影响两个差异化案例选择PPP模式的主要因素。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综合管廊项目PPP模式选择前、选择中和选择后,为政府需要关注的重点因素提供了建议。论文的研究为政府科学地进行PPP模式选择提供了支持,对推动综合管廊PPP项目顺利运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