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蒙文学创作的伊斯兰文化资源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b0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时期的文坛上,王蒙无疑是最具魅力的作家之一。他的身上凝聚了当代中国文坛的种种历史风云和文化动态,他的言行折射着这个时代的矛盾、困苦乃至蓬勃的生命力,他的作品则几乎完整地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变迁,同时也融入了个人的荣辱沉浮。  新疆,作为王蒙文学人生的转折点,16年边陲生活使他的身心获得了一个新的飞跃,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找到了一个新的艺术支点。复出文坛后,他写下了大量以新疆为背景、为题材的西部小说。本文试图从这些小说入手,通过对其历史背景和文化意蕴的挖掘,来考察在新疆与底层维吾尔人民共同生活的这段独特经历对王蒙思想的深刻影响,重在揭示维吾尔文化对其人生观、艺术观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带来的变化。新疆这块博大而深厚的土地,和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达观、幽默的维吾尔人民重新赋予了王蒙新的经验、新的乐趣、新的知识、新的更加朴素与更加健康的态度与观念,最终促成了他坚定、健康、执着的人生意识,帮助他形成了包容、豁达的人生观和艺术观,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幽默风格的形成。  本文试图以接受改造的知识分子个体的在世生存为主线,把王蒙与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看作一种文学现象,分析其中包含的社会文化、个体心理以及文学审美机制紧扣其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民族文化精神,剖析区域文化之于创作主体的作用机理。  文章从社会文化机制入手,把王蒙从北京到新疆的过程看作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生存个体的位移和角色置换。这是理解王蒙与新疆文化之间关系的一个关键。第一章首先追述了王蒙早年的生活经历,着力分析了进疆前王蒙的社会理想、文学实践以及他对应属自己的社会角色的期待心理,然后从王蒙赴疆这种大范围空间位移和社会角色的变迁中把握创作主体介入少数民族异质文化的心理基础。  第二章以个体心理机制为切入点,从主体价值观的重构入手,深入分析王蒙的个体性情与少数民族异质文化精神的有机结合,以及这一结合对创作主体人格心理的积极创化意义。首先,从新疆少数民族伊斯兰文化独有的风俗习惯、道德价值体系和民族精神个性中,可以归纳、提炼出一种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精神:生存同情、宗教意识、情感奔放。对这一文化精神的理解和认同,是王蒙把握伊斯兰、表现伊斯兰的关键所在。其次,从体格、外貌的对比到语言、风俗、文学的学习,以至于革命、阶级斗争价值观在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变形,指出王蒙对少数民族异质文化的体验融入到了自己独特的人生经验中,提炼出伊斯兰文化心理结构中最重要的构成因素:幽默和宽容。王蒙发现这两个因素营造了宜于个体生存的氛围,身处其中,王蒙切身地体会到了宽容对于生存的意义,它包含了一种以人为本、重视生命的人道的价值观,相对于阶级斗争的时代主流话语,前者包含的生存关怀无疑更具本质意义。伊斯兰文化所表现出的幽默和宽容深深震动了王蒙,并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王蒙改造自我的动力和方向,使得他在新疆的心路历程表现为一条与众不同的知识分子改造之路。  第三章主要在文学作品的题材及其作为表现对象的范围内,集中从新疆伊斯兰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四个方面分析它在王蒙创作中的表现。一是小说中的智者形象系列,体现了一种关注生存的民间智慧,他一方面是对人生困苦精神迷惘的超越,同时也是对政治乌托邦话语的消解。二是从小说中的民间歌谣所流露出的忧伤失落的人生情怀与少数民族快乐幽默的个性之间的矛盾,王蒙发现这是一个关涉民族性格的问题。三是小说对新疆少数民族民谚和寓言故事的表现,体现了作者对少数民族文化心理和民间思维方式的寓言化隐喻思维的深刻领会。四是从小说中的宗教文化入手,把握在生存与信仰的张力之中,在宗教神圣化背景之后,少数民族宗教意识中更多的其实是鲜活、现实的民间意识、人生意识和生存意识。
其他文献
该论文是从精神立场角度对中国现代文学整体特质的初步探索.在中国现代文学诸种精神立场中,由于受既有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自然精神显得尤其突出,影响尤其深远,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