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林省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全国主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六五”“七五”和“八五”期间进行了大规模的商品粮基地建设。多年来,这些商品粮基地的农民一直承担着供应国家商品粮需求的重要任务,为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他们的收入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收入增长缓慢而且不稳定。商品粮基地是我国稳定的粮食主产区,商品粮基地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除了会影响扩大内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还会制约种粮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进而弱化商品粮基地的粮食生产能力,从而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 本论文选取了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的榆树市、德惠市、九台市、农安县、长春市双阳区、永吉县、公主岭市、梨树县、伊通县、东丰县、东辽县、扶余县和长岭县等13个县(市、区)为吉林省商品粮基地的代表进行研究。采用历史分析方法、波动分析方法和结构分析方法对吉林省商品粮基地的农民收入进行了阶段性分析、波动性分析和结构性分析,并且阐述了吉林省商品粮基地农民收入增长的特征。 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对吉林省商品粮基地农民增收的制约性因素进行了探析。对于吉林省商品粮基地的农民来说,收入来源表现为“四个为主”,即农民收入以第一产业收入为主,第一产业收入以种植业收入为主,种植业收入以粮食收入为主,粮食收入又以高产粮食作物收入为主,粮食生产是吉林省商品粮基地农民家庭生活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的收入结构尚未走出单一化的层次。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的经济与世界接轨,与国际市场的粮食价格相比,吉林省商品粮基地的粮食价格已接近甚至超过国际市场价格,单纯依靠提高粮食价格增收的空间已经走到尽头。吉林省商品粮基地的农村劳动力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过大,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过小,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部门,只能是较多的人数分享有限的资源。农业结构调整曾经对增加农民收入起过一定的作用,但对于目前吉林省商品粮基地的状况来说,农业结构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不能满足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后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专用化和营养化的消费需求,农产品加工业的带动功能很弱,农业结构调整的运行效率不高,调整的难度越来越大。相对于吉林省商品粮基地的粮食优势而言,吉林省商品粮基地的工业化进程却比较滞后。滞后的工业化进程使得工业利用农业资源进行深加工的能力差,工业和农业相结合的经济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形成不了产业关联效益,严重制约了吉林省商品粮基地粮食优势的发挥。良好的资源条件和低下的劳动力素质束缚了农民的创业行为,吉林省商品粮基地农民的创业文化仍然处于一种弱势状态,全民创业的热情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