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集约化猪场中较高比例的母猪不发情或发情征状不明显,极大地限制了母猪生产潜力的发挥。明显的发情征状有助于母猪的发情鉴定与适时配种。国外研究表明,母猪发情征状在同一群体内具有一定的遗传性,且不同品种猪的发情征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由于母猪发情征状强弱的表型评估比较繁琐,传统育种程序中很少将母猪的发情征状作为选择指标之一。因此,开发和利用新的分子遗传标记来提高母猪的发情征状显得十分必要。米猪,作为中国太湖流域的一个地方猪种,其母猪发情征状较国外品种大白猪是否更明显?还没有正式的实验数据。本研究以同一个猪场里的大白猪和米猪为试验对象,对相同环境条件下两个品种母猪的发情征状进行表型上的差异比较分析;然后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两个品种后备母猪卵泡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从而鉴别控制母猪发情征状的关键基因;最后通过双荧光活性试验,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了筛选到的基因的差异表达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大白猪和米猪的母猪发情征状差异比较为了比较大白猪和米猪发情征状的差异,本研究对72头大白猪和60头米猪母猪发情期的静立反射时间、外阴长和宽、外阴及阴道黏膜颜色、黏液的量及粘稠度、爬跨行为、母猪叫声等发情征状进行了评定和比较。结果表明,米猪外阴肿胀程度、母猪叫声和爬跨行为评分极显著高于大白猪(P<0.01);后备母猪中,米猪外阴颜色评分显著高于大白猪(P<0.05);经产母猪中,米猪外阴颜色、阴道黏膜颜色评分极显著高于大白猪(P<0.01),黏液粘稠度评分显著高于大白猪(P<0.05)。后备母猪叫声和爬跨行为比经产母猪更明显(P<0.01)。总之,米猪的多个发情征状比大白猪更明显,这些结果为后续研究大白猪和米猪发情征状分子遗传差异提供了依据。2大白猪和米猪的后备母猪卵泡组织RNA-Seq分析为了更好地了解母猪发情征状的分子遗传机制,本试验选取并采集发情征状明显的6头大白猪和5头米猪后备母猪的卵泡组织,利用RNA-Seq分析间情期大白猪(LD,n=3)、发情期大白猪(LE,n=3)和间情期米猪(MD,n=2)、发情期米猪(ME,n=3)后备母猪卵泡组织的mRNA表达谱。结果表明,在11个样本中共检测到122804-335295 个 SNP,6140-14947 个 InDel 和 12 种可变剪接事件(39.57%TSS,34.90%TTS)。在 LD vs MD、LE vs ME、LE vs LD 和 ME vs MD 四个比较组中,共发现 2838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在LD vs MD和LE vs ME两个比较组之间均差异表达的基因有26个,在所有比较组中均差异表达的基因有2个(ACP5和PIGS)。ENSSSCG00000028235和ENSSSCG00000021903分别在米猪和大白后备母猪中特异性表达。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这些DEGs主要参与单一生物过程、催化活性、细胞粘附等,被富集到ECM受体相互作用、嗅觉传导、细胞周期、卵巢类固醇生物合成、CAMs等信号通路。这些结果为今后筛选后备母猪发情征状的关键功能基因或分子标记提供了有用的信息。3猪SULT1C3基因启动子克隆及组织表达活性分析为了研究SULT1C3基因在米猪和大白猪之间差异表达的分子机制,本试验以前期采集的6头大白猪和5头米猪后备母猪的组织样品为基础,通过Promoter Scan等网站预测了猪SULT1C3基因启动子区位置,利用pGL3-basic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构建了猪SULT1C3基因的6个缺失表达载体(P1、P2、P3、P4、P5和P6)和4种基因型的表达载体(GGGG、AAAA、GGAA和GAAA),转染至293T细胞后检测荧光活性。结果表明,P3(-1084/+261)具有较高的活性,推测SULT1C3基因核心启动子区可能位于-1084 bp至-642 bp之间。而-1100 bp至-661 bp区域内,经测序在米猪和大白猪中发现了 c.-994 G>A和c.-946 G>A两个SNP。进一步分析发现GGGG基因型载体的荧光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而AAAA、GGAA和GAAA 3种基因型载体的荧光活性差异不显著。因此,影响启动子活性的SNP位点是c.-946 G>A。该c.-946 G>A位点通过影响RNA聚合酶和一些转录因子与启动子的结合,降低SULT1 C3基因的表达活性,减弱其降解雌二醇的能力,从而使米猪的发情征状更明显、持续时间更久。该机制可能是导致我国地方品种米猪与国外猪种大白猪发情征状差异的部分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