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纳米氢氧化铝佐剂辅佐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HPAIV H5N1)快速提早、提高抗体水平,降低目前使用普遍的油佐剂苗对机体胴体品质降低影响。方法:1.采用微乳液法制备经过激光粒度仪测定,在高压均质过程中选第三和第四循环的产物,进行激光粒度仪测定。2.通过测定浊度、pH值和粒径三项指标,对比121℃,30min高温高压灭菌处理NAHA(nanoparticulated aluminum hydroxide aojuvant,NAHA)前后的变化,评价纳米氢氧化铝佐剂灭菌方式。3.用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制苗用HPAIV(H5N1)尿囊液自制油苗、两种粒径纳米铝佐剂苗,即油苗组、NP80组、NP219组,分别右侧(左侧为对照,不注射任何物质)胸肌注射相应疫苗和对照组进行比较,在14日龄,17日龄,19日龄,21日龄,24日龄,28日龄,31日龄,35日龄,42日龄,49日龄翅静脉采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规范的微量血凝抑制实验测定HPAIV(H5N1)HA抗体水平;在21日龄,28日龄,35日龄,42日龄心脏采血,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淋巴细胞,测定总玫瑰花环形成率和淋巴细胞转化水平。4.以纳米氢氧化铝苗(右侧胸肌)、油苗(右侧胸肌)和对照(相同个体左侧胸肌)进行了眼检查观(17日龄,21日龄),病理组织学和反映炎症程度的MPO水平(21日龄,35日龄,49日龄)方面的研究,评价相应佐剂的副作用。结果:1.初步获得相对比较稳定的平均粒径与HPAIV(H5N1)病毒颗粒大小接近的80nm和大于此病毒颗粒的219nm的两种粒径氢氧化铝佐剂。2.在经过高温高压处理后pH值有轻微的降低,浊度、粒径大小与处理前差异不显著,粒径分布没有较大的变化。从而证实NAHA在疫苗的制备过程中可以使用121℃,30min进行灭菌处理。3.纳米铝佐剂苗组21日龄(免疫后7d)表现出迅速提高有效抗体的效果,比油苗组24日龄(免疫后10d)要提前3d,两组纳米佐剂苗之间抗体滴度差异不显著,两组纳米佐剂苗抗体持续的时间不如油苗持久;21日龄、28日龄、35日龄、42日龄玫瑰花环形成率和淋巴细胞转化率在纳米铝佐剂组、油苗组和对照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4.17日龄(免疫后3d)两个纳米佐剂组刺激性很大,肌肉表现潮红、水肿,油苗组反应相对较轻,吸收不良,未被吸收乳白色油苗清晰可见;21日龄,两个纳米铝佐剂组疫苗基本被吸收殆尽,而油苗组尚有多量未被吸收的淡黄色疫苗痕迹;35日龄,肉眼不易辨别纳米铝和油佐剂的差异。肌肉组织切片H.E染色比较,随着日龄增长,各组炎症轻重不同,在21日龄时两组纳米铝佐剂组和油苗组炎性细胞浸润剧烈,肌纤维间充满炎性细胞,肌纤维扭曲变形明显,注射部位形成炎灶。35日龄时两组纳米铝佐剂组炎灶逐渐缩小,而油苗组仍表现很强炎性细胞聚集。49日龄时两组纳米铝佐剂组炎性细胞已经被吸收殆尽,仅在毛细血管周围残存尚未被完全吸收的炎性细胞;油苗组仍有大量炎性细胞未被吸收,炎灶明显。对照组没有明显变化,肌纤维完整。MPO水平测定发现,随着日龄的增长(免疫时间的延长),MPO值逐渐降低,在21日龄,35日龄,49日龄两组纳米铝佐剂组与油苗组差异极显著(P>0.01),35日龄两组纳米佐剂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微乳液法制备的两种粒径纳米氢氧化铝佐剂可以使用高温高压(121℃,30min)方式进行灭菌处理,即对浊度、粒径没有显著影响,pH值有所降低,但是没有发生电性的根本转变。纳米氢氧化铝佐剂用做HPAIV(H5N1)的免疫佐剂,在抗体水平测定中表现出提高HPAIV(H5N1)的抗体水平,比油佐剂苗提前(3d)得到有效抗体应答的效果;纳米铝佐剂与油佐剂苗相比还可以在眼观、组织病理学、MPO水平三项指标中降低佐剂的副作用。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HPAI)已经在亚洲,非洲,欧洲等地域呈世界范围内流行,引起家禽、野生候鸟乃至人类的死亡。进行有效的免疫接种是防制HPAI暴发、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禽类HPAI(H5N1)防疫工作中使用的疫苗是HPAIV(H5N1)全病毒灭活油佐剂苗,主要抗原成分是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由于HA能够诱导机体产生有效的中和抗体,从而可以阻止其对机体的侵害。众所周知,在有些抗原中添加佐剂可以提高免疫水平,油佐剂只在动物疫苗中使用,其它免疫佐剂研究虽很宽泛,但是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在临床中未获普遍使用。氢氧化铝作为广泛认可的且被美国FDA等批准的佐剂,在疫苗中使用80余年以来,不仅可以提高机体对某些抗原的免疫应答而且具有可靠的安全性,但是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也表现出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抗体产生时间慢、抗体水平不高、注射位点的局部强刺激、对某些抗原无效以及为应对进一步开发新型疫苗如:亚单位疫苗、核酸疫苗等的需要;其详细作用机理、在体内的详细途径和如何辅佐更多的抗原(如:百日咳无效)以及进一步提高细胞免疫水平也值得深入研究。抗原进入机体后由于APCs对所吞噬物质的先后选择性差异,筛选合适大小的粒径以及评价佐剂与抗原配比的最佳量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